本書作者:羅納德•弗里茨 Ronald H. Fritze
本書譯者:林金源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不確定與未知的世界裡,時常感到徬徨與不安。當我們難以掌握龐大的自然與社會結構時,就會渴望一套清楚的方法,幫助我們做出選擇與理解自身存在的意義。知識的慾望,正是在這樣的缺口中誕生——我們想知道真相,想要相信自己站在一個比較「安全」的位置上。
而當我們的內心在「恐懼」與「希望」之間搖擺不定時,便很容易緊抓住任何看似可以解釋一切的「浮木」。我們選擇相信那些讓自己感覺好一點、比較容易理解的版本。
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擁有實證依據、經過權威機構的認可,被視為最接近「真實」的說法;而後者則缺乏嚴謹驗證,卻擁有更多情緒與想像的空間:慾望、恐懼、仇恨、創造……。本書的魅力正在於此——它帶我們望進這些充滿人性的縫隙中,去看那些似真似假的知識如何誕生、流傳,並深深影響我們的社會。
書中列舉了各式各樣的陰謀論與偽知識案例,有些聽來荒謬好笑,比如「英國女王其實是蜥蜴人」,令人忍不住想笑,心想怎麼還會有人相信這種事。但隨著閱讀深入,我們會漸漸發現,「真假」之間的界線遠比我們以為的模糊許多。多少曾被當作「真科學」的知識,後來被證明只是虛構與偏見?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過於「種族科學」。納粹德國藉由所謂的「雅利安人血統高貴論」,將種族分出優劣,作為種族清洗與屠殺的正當性依據,針對猶太人、性少數、移民等進行殘酷迫害。那不是單純的仇恨或無知,而是透過「科學」的包裝與權威背書進行的暴力。
雖然種族論如今早已被認定為偽科學,德國也經歷了漫長的轉型正義過程,但這套邏輯並未遠去。在台灣,我們仍可以見到對不同移工群體的差別待遇:白人移工被視為「高級」、東南亞移工則遭到歧視。這些看似「現代」社會中的偏見,其實仍延續著過去偽科學的幽靈。
這本書不只是提供笑談陰謀論的趣味讀物,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反思資訊如何產生、流通,如何影響我們的行動與判斷。
作者並不單方面歌頌「真正的科學」作為唯一的真理之源,反而提醒我們:連「真科學」本身,也是在特定歷史脈絡下,由權威機構根據有限的實證材料所建構出來的結果。我們是否該更謹慎地看待那些「深信不疑」的知識?如果真理總是不斷被修正與推翻,那我們究竟應該信什麼?
透過作者輕鬆幽默的筆法,我們能一邊閱讀、一邊笑著進入故事的歷史脈絡,卻也帶著滿腹問號走出文字之外——對「知識」、「權威」、「真實」這些日常中理所當然的信念,有了重新思考的可能。
購書連結:0011015114
書評作者:楊宇澤,台大社會系學生。
-722x102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