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上他的臉】死亡面具

林肯總統的照片與他本人的死亡面具

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但對於「物質」有著極端迷戀的我們,渴望留下的才不只是虛幻的名聲而已。我們渴望自己記得摯愛的臉,也渴望被摯愛記得。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之上,肖像畫成為一時的風尚。

不過,將三維物體轉換為二維畫作,其技巧固然令人驚豔,卻少了那麼一些「實感」。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將摯愛之人或是自己的面容真實而永久地流傳呢?

還記得我們之前提過的杜莎夫人 嗎?她所從事的並不是一個新職業。從中世紀開始,歐洲人便慣以「死亡面具」的形式,將逝者的容顏以石膏或蜜蠟均勻地塗抹在遺容上,等模具乾了,便可將熔化的金屬或蠟倒入,完成死者遺像。這種製模方式,讓遺容相當精確地保存了下來,毛孔、皺紋等無一倖免,甚至保留了死者的皮膚病痕跡。這個傳統,據稱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希臘和羅馬文化──考慮到古埃及知名的十三道木乃伊工法(誤),死亡面具對他們來說,確實是個蠻合理的紀念選項。

今日看來,這些死亡面具實在令人毛骨悚然。但對當時的人來說,那可是最好的紀念物,栩栩如生(呃,或者該說如死?)。由於做工精細,也不是平常人家負擔的起的。因此現存的死亡面具中,其實多為名人。舉例來說,像是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Mary, Queen of Scots)、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以及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等,都有死亡面具存世。

儘管他們在世時都顯赫一時,但這並不能保證每張臉都能被後世辨認出來。 1849 年在亞芬河畔史特拉福河畔發現的「凱塞爾施塔特死亡面具」(Kesselstadt death mask),便是一例。由於發現地接近威廉.莎士比亞的喪葬紀念碑,因此當時許多人認為這就是莎士比亞的死亡面具,而引爆了一股熱潮。然而在大約 15 年後的考證,面具被認為應該是另一個詩人,班.約翰遜(Ben Johnson)的遺容。

無論這張面具屬誰,它終究是一位大文豪的面容。「能夠成為偉大作家/領導者/國王/將軍的人,會不會有什麼面相學上共通的特點?」在這個東西方共通的疑問下,死亡面具也逐漸成了上流社會熱中的蒐藏品──直到相機發明,死亡寫真出現。頓時間變得「不夠潮」的死亡面具,開始被收藏家遺忘,甚至丟棄。

1865 年,名為勞倫斯.赫頓(Laurence Hutton)的年輕散文家,在曼哈頓散步時,發現了某貴族僕人正奉命將家中那些「無聊的死亡面具」給拿去丟掉。好奇的赫頓湊近去看,卻感受到一股衝擊──「看著這些平靜的面孔,彷彿他們的靈魂在凝視著我」。那些安詳寧靜地散落在垃圾箱中的名人遺容,讓年輕的散文家心緒為之震動。自此,尋找這些面具,就成了赫頓的日常,他也成了知名的死亡面具蒐藏者。經過赫頓精挑細選留下的百來件藏品,確實都是今日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牛頓、歌德、惠特曼等等。

1897 年,赫頓將這批藏品捐贈給普林斯頓大學。由於它們相當脆弱,如今已是需要特別申請並有適當理由才能親眼欣賞的藏品。但普林斯頓大學另外提供了一個遠距欣賞的方式,那就是「勞倫斯.赫頓死亡面具線上展覽」。

時間確實是一個奇妙的玩意。它讓過往眾人習以為常之事,在今日顯得如此奇異古怪。在世界越來越平的現代,我們的異國也許不在他方,而是存在於時間的彼端。

參考資料:
1.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Death Mask of William Shakespeare
2. Todd Ritter, 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 is keeper of death masks

路那
路那

辦公室調查員

心情隨著天氣變化起伏,熱愛香水,擁有一隻野生的馴化貓頭鷹。人生的格言是"Revenge. It’s even better than biscuits.",但到現在都還沒復過仇。

文章: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