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白晝之夜特輯05】忠魂一所,萬善同歸:圓山的陸軍合葬墓地與萬靈塔

圓山花博館前方的綠地公園,在日治時代則是台北市唯二的日人專屬墓地,即陸軍合葬墓地,這裡收埋的亡者是源自1895年日軍從基隆登陸後,在三坑火葬場焚燒的遺體,這些遺體來自各地,包括戰死或病死的軍人、軍眷、軍伕,據聞多達3千餘具,後來更立有「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約莫在1900年從三坑遷葬至圓山。

台灣的都市傳說經常謠傳某處曾是日治時代的刑場,並藉此繪聲繪影散播一些刻板典型的鬼故事,例如日本軍人半夜會跑出來踢正步云云,然而日治時代全台僅有八座刑務所,每一間的位置都有明確的歷史記載,什麼日軍跑去刑務所踢正步,這一聽就知道根本是無稽之談。

打開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網站,貼合各地城市地圖,挪動時間軸線,才會發現真正遍佈全台灣的,其實是位於城市邊陲的墳場和亂葬崗,那些收埋亡骨之處,如今若不是川流不息的商業區,就是人口稠密的住宅區。例如現在的林森公園,在日治時代是有名的三橋町靈園,這裡是在台日人專屬墓地,許多有名人士包括總督明石元二郎,以及乃木希典的家墓都曾在此;而圓山花博館前方的綠地公園,在日治時代則是台北市唯二的日人專屬墓地,即陸軍合葬墓地,這裡收埋的亡者是源自1895年日軍從基隆登陸後,在三坑火葬場焚燒的戰死或病死的軍人、軍眷、軍伕等遺體,據聞多達3千餘具,後來更立有「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直到1900年才從三坑遷葬至圓山。想看踢正步的日本軍人亡魂,或許要到花博才有機會。

現為林森公園

除了日人墳地之外,也有很多台灣人的墳地因為市街改正而陸續遷葬,集中納骨到萬靈塔或萬善堂之類的設施,有的甚至僅以牌位或石碑作為紀念,真正的遺骨早已不知所蹤。這看起來像是時勢所趨,姑不而將,但這種集中遺骨的祭祀方式,對台灣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早在明清兩代就為了要處理許多因為渡海死傷、島內瘴癘、原漢對立、分類械鬥等原因而過世的遺體,發展出大墓公、老大公的合葬風俗,北部地區如基隆老大公、芝山巖大墓公、蘆洲大墓公、土城擺接堡大墓公等等,都是非常知名且香火鼎盛的大墓公信仰。

圓山一帶

而圓山臨濟護國禪寺這裡,就有兩座很重要的萬靈塔,一是山頂的八角形萬靈塔,當年陸軍合葬墓地除了紀念碑之外,還設有舉行祭祀儀式的忠魂堂,戰後這些地表設施陸續遭拆毀,牌位與骨灰則收進萬靈塔內,接受僧眾們的永代供養;而另一處就是隔壁的圓山地藏庵圓山地藏庵,此庵建於大正七年(1918年),因為當年要在大龍峒與牛埔仔地區實施街道改正,所以當地的墳墓遭到強制移除,時任臨濟護國禪寺的住職長谷慈圓與道友會長中川小十郎、本地仕紳黃贊鈞等人,不忍見遺骨曝屍在外,因此籌建地藏庵,收容這些相傳應是漳泉械鬥時期的無主屍骸,其中還包含大稻埕太平町派出所後方的「有無祠」,也是收容在此,現址是朝陽茶葉公園內的福興宮。

大墓公

而台灣人的大墓公、大眾爺信仰,都是有所本的,其源頭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的「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就是這個觀念,從此影響了漢人的喪葬禮儀,清代更規定了「厲壇」的祭祀法度:

按厲壇祭祀死而無後及為物所害者。春秋傳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祭法:王祭泰厲、諸侯祭公厲、大夫祭族厲。士喪禮疾病禱於厲。鄭氏謂:漢時,民間皆秋祠厲。則此祀達於上下矣。然後世皆不舉行。明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厲,設壇元武湖中;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皆設壇城北。里社則祭鄉厲。後定郡邑鄉厲祭,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國朝因之。[1]

厲壇本來應該是長寬五尺,高二尺,正前方有三級台階,其餘皆以矮牆圍起來的空曠之壇,需要祭厲的時候才會陳設供品,但清代人注意到台灣各地早有許多大眾廟、萬善堂等無祀祠,因此也廣行方便,將之視為厲壇,不僅由政府官員派代表主持祭祀,民眾也踴躍參與,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中元普渡特別興盛的其中一個原因。

常有人誤以為拜陰廟會遭到作祟,然而在台灣這座萬神之島,像大眾爺、大墓公、水流媽這類的陰廟,才是台灣人秉性純良,仁慈溫厚的展現,讓所有人都能有個安頓之所,就是信仰最真實的意義。

參考資料:

陳緯華〈鬼魂崇拜與國家:清代台灣國家對地方的控制〉,《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十三卷第三期(2015年3月),頁59-87。

[1] 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六(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1968),祠宇志。

唐墨
唐墨
文章: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