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目前H級片單最長的標題,所以我接下來談到這兩部片都會用《豔光》跟《我和鬼》代稱。
如果你是一個夠老的Gay,那你一定在二二八公園聽過費玉清的〈晚安曲〉,眼見巡邏隊在午夜十二點,把一群仙杜瑞拉從公廁拖出來,請到公園外。跟王子的舞跳到一半,躲到常德街當起站壁的,看著來往流連的人,消磨一段滿腔慾望賁張卻又極其無聊的夜。只希望一個深摯的擁抱能勝過吞服贊安諾、百憂解,或任何精神科用藥。
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金盞花大影業
那個年代根本不敢想像有人敢幫同志拍電影,整個娛樂圈明明就有很多從業人員是同志,但卻始終無法為自己發聲。
沒有同志電影,以前的同志也沒有國歌,沒有指標性的友善同志藝人。只能借陳淑樺〈夢醒時分〉或黃品源〈你怎麼捨得我難過〉這類沒有寫明性別的歌詞,姑且酬澆塊壘。同志議題曾是市場毒藥,公眾人物礙於表態,不像現在隨便誰蹭上來都能飛,所以《豔光》要自己寫歌作音樂,還要在有限的經費裡,同時處理男同志跟變裝皇后兩個龐大議題,相較之下劇情就顯得略為單薄。這部片在我那個年代,得選在人煙最罕的早場或午夜場,竊竊地跟店員買一張《豔光》的票,唯恐旁人知之。之後想買DVD珍藏也得挑晶晶書庫這類專門店家,絕對不敢拿著去一般唱片行結帳。
真的老了。現在誰還去唱片行啊?
真的是不敢相信!二十年過去,《我和鬼》的情勢完全不同。除了劉家凱的〈Come With Me〉開場破題,唱主題曲的蔡依林絕對是男同志圈的重量級天后,不僅寫過〈玫瑰少年〉緬懷葉永鋕,還提供〈愛無赦〉作為電影插曲,把〈舞孃〉借給許光漢發揮;這兩首在Gay Bar還是經常聽得到,算是老Gay們的國歌了。
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金盞花大影業
難能可貴等來一部讓各大影院大排長龍的同志電影,結果除去同志族群或男女情侶,攜家帶眷的竟都不在少數,坐我隔壁的兩個大媽還哭到椅子都在震,簡直天不照甲子。《我和鬼》的主線劇情,放了更多配重在警匪懸疑,還有大片等級的飛車追逐戲,附帶討論一點點同志家庭問題,真的只是一點點,同志變得更像是一種角色設定,跟吳銘漢冥婚的毛毛剛好是個同志,僅此而已的稀鬆平常,自然得就像你無法單憑外觀分辨一個人是不是同志。
讓我們感動的是因為林柏宏扮演的毛毛,面對情路坎坷又貌似得不到父親的諒解,早早失去了青春年華;而不是透過悲情的敘事手法,特別聚焦同志身分讓他在社會上遭到多少歧視,或是同志議題有多麼迫切需要被重視等等。
兩部片同樣都討論到同志的歸宿,而且都是一腳就直接奔向生死關頭,因為《豔光》處在相對封閉的時空,男人稍微扭捏一下就會被罵娘娘腔,所以當薔薇幫太陽招魂牽亡的時候,他希望能分一點香火繼續供奉太陽,在法事中偷渡稱謂,把自己比作壽妻未亡人,但他所作的一切,都必須在黑暗中進行,小心翼翼。
面對家屬,薔薇只敢謙稱自己是朋友,家屬雖有起疑,也沒追根究柢為什麼薔薇穿著太陽的衣服、為什麼要給這麼大的優惠、為什麼哭得比喪家還悽慘。一場招魂的戲,家屬點出太陽沒有子嗣,往後可能成為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薔薇脫口而出,他願意把太陽請回家拜。是不願或是不敢知道真相,逝者已矣,既然死無對證,那家屬又何必要承認死者曾經不名譽的同志身分呢?
公視戲劇YouTube《豔光四射歌舞團》
而《我和鬼》的阿媽跟那群三姑六婆就截然不是這樣的心態,我甚至一度有點超脫劇情,用更現實的角度對照起她們的形象,她們不也走過了《豔光》的時代嗎?這裡面會不會剛好就有一位是「太陽」的媽媽,因為自己的兒子發生過那樣的事情,過了二十年後決定重補這個遺恨,鼓吹毛阿媽勇敢為孫子尋找冥婚對象?還是她們二十年前就是那個戴上法眉,扮作小法師公模樣,懟了薔薇阿舅一句:「你看我現在像不像男人?」思想前衛的葬儀社女老闆?
公視戲劇YouTube《豔光四射歌舞團》
相較於《豔光》的招魂跟牽亡兩場戲,都帶著濃烈的訣別與愴然,《我和鬼》把異性戀專用的冥婚,直接挪給同性戀使用,藉此展現陰間法則也逐漸走向平等平權的諧趣。冥婚法事現場變成笑料滿點的一場戲,一切都可以攤在月亮下,走街穿巷,鑼鼓齊鳴,「我把同志孫嫁出去了」變成一句驕傲的標語跟承諾,而這個半路來的姑爺,更像是代替毛毛成為他們的孩子。
如果你對男同志的生態圈一知半解,你現在可以從2005的《豔光》到2023的《我和鬼》,對比出這二十年間臺灣同志運動的成功。雖非一帆風順,沿途荊棘滿佈,折損人員不忍細數,但終歸是讓人盼來了一個彩虹重見天青的局面。
或許黃太陽真的去天上為同志傳福音了,當他見到毛毛的時候,就會知道臺灣現在的同志終於不用再流浪,也漸漸能找到自己的歸宿了。
H級片單,可能是很Humor的。
很Happiness。
但大多很Horror。
很Hopelessness。
或者很Hentai。
甚至很Hardcore。
那些沒被關注到的奇葩電影或影集,或者已經被討論到爛但總是還值得補充的,都將出現在這串片單中。
我是唐墨,下次再為您推薦我的H級片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