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課程紀要-【穿透歷史迷霧─非虛構寫作的發想與嘗試】蔡蕙頻

檔案調閱64次

時間:2018年2月25日

講題:穿透歷史迷霧─非虛構寫作的發想與嘗試

講者 ▏蔡蕙頻(國立臺灣圖書館編審)

 

2月25日,我們邀請蔡蕙頻老師主講「穿透歷史迷霧─非虛構寫作的發想與嘗試」。

蔡老師畢業於政大台史所博士班,專長日治時代的研究,並有豐富的歷史普及讀物寫作經驗,個人已出版兩本專書:《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

老師以她個人踏入歷史普及書寫的歷程,針對新手,從題目選擇、寫作架構、史料來源、說故事的方法等幾個面向,分享自己的心得經驗。

題目選擇

以日治時代而言,有十個大方向可以思考:物質文明、人物、經濟、政治、族群關係、職業、制度、宗教、社會文化、語言。

但初入門的新手可以從熟悉的、具體的物質文明開始練習。例如:日本時代啤酒引進台灣的過程,對台灣本土酒類的影響。

「熟悉為寫作之本」,想想生活中有哪些東西讓自己覺得三分熟,例如文具、食品、鐘錶配件、藥品、調味料等。

「有圖有真相」寫作上有圖可以輔助,會更吸引人,圖片可以幫你說話。報刊雜誌的廣告是很好的材料來源,看那些舊廣告常會刺激一些靈感。

取標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名字取得好,賣座賣到老」。從《台灣時光機》的例子,來說明取名字很重要,從很簡單的標題看到大時代。

例:傳說中的大內褲=>美援時代

例:讀書人殘酷擂台=>科舉制度

例:臺灣人第一票=>1935第一次投票


寫作架構

寫作上,可以針對一個議題,從短篇開始練習,根據物件的時間/空間去發展,從時空去擬出你的架構,例如古/今,中國/日本,從個人寫到社會、到集體。要注重感受,還有跟社會的連結是什麼。必須把事情從表面講到深層,我的觸發是什麼,又提供了讀者什麼觸發。

人物是很好的連結點,人物之所以難寫,很多時候可能因為已經去世了。但可以藉由人物,把人跟時代連結起來。用人物把時代的點,時代的氛圍帶出來。


史料來源

研究是基礎,轉譯是功夫。將史料轉為作品的過程中,研究是很重要的。下筆前,先盤點自己的資源,已經有哪些資料,還缺哪些資料;記得去看別人累積的研究成果,了解哪些議題已有人研究,研究到什麼程度,才不會浪費時間做同樣的題目。

幾種史料的類別:

1.報紙

2.圖書期刊/大的時代面的資料(做好你的史料庫,再去現場田野)

3.口述歷史、回憶錄

4.文學作品

推薦四個資料豐富的圖書館

1.國立臺灣圖書館(人物、歷史相關)

2.臺大圖書館(自然相關)

3.中研院臺史所

4.國家圖書館


怎樣說個動人的故事

「為你的箭找到靶」除了教科書,沒有一本書以所有人為讀者。所以要看自己的題材,決定自己的讀者是誰,用讀者聽得懂的話來說故事。

例如《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即很成功將鄕民梗運用於臺灣史上,吸引了年輕網路族族。他有一篇〈我查證過了,很清楚,鄭成功是型男〉,即將鄭成功比擬為金城武,又連結上電影《神鬼奇航》,文章灰諧有趣。


如何開始非虛構寫作

1.找出讓人有感的題材,讓讀者覺得這跟他有關。

2.挖掘題材的深度、廣度。

3.盤點已經知道的資源與史料,就知道能寫什麼,什麼還不足。

4.先寫出骨架,再寫線條;先寫架構,再寫進去故事裡面。

5.有梗才大聲,讓讀者看得懂,更要讓讀者讀出味道。

6.寫你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