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於山林裡的新北市坪林區湖桶(或稱胡桶)古道,是早期先民往來台北、宜蘭的必經之路。傳說中這裡曾坐落著一個頗具規模的湖桶村,但在日治初期卻因日本軍警搜捕抗日義軍而遭到「屠村三日」,全村無一倖免。當地人言之鑿鑿,稱湖桶村屠殺傳說已流傳超過百年,村落遺跡陰森恐怖、懸疑至極;另外,還有一名自稱「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的神祕人士於20多年前,在此設立義民碑、墓碑、義民廟,更是讓現場呈現出詭異氣氛。近年來,湖桶古道的屠村傳說在登山山友間傳播渲染,讓這件從未見諸史料記載的屠殺故事,也逐漸被外人所知。
坪林區公所的官網,對於湖桶古道是這麼敘述的:「當初清朝政府在宜蘭設廳約在1796年闢此道,全長只有60公里,但挑擔的人一天不能到達,從台北或宜蘭來到此地大概是日落黃昏之時,因此選擇搭寮夜宿,久而久之形成市集,聽說最多有過47家客棧之風光。」
湖桶古道的屠村故事長久以來就在當地民眾間世代相傳,當地耆老傳說這裡原有村民數百戶,村內有客棧、飲食店、雜貨店。事件發生在日本治台初期,當年事發時正逢廟會慶典,全村村民及外村賓客齊聚廟前廣場,由於祭典上道士鳴法螺、燃鞭炮,引起日本軍警注意,懷疑是抗日義軍號招群聚起事,遂先發制人,派軍警包圍湖桶村,並於廣場屠殺全村村民,一人不留。從此湖桶滅村,此處無人敢接近,村落任由荒煙漫草覆蓋。
彷彿憑空冒出的一段歷史
當地人傳說,常常會無端從湖桶地區傳出鞭炮燃放、鑼鼓喧天的聲響,可能是當年在廟會祭典中被屠殺的先人冤魂不散。據說,要進入村莊遺址前,還需在村外用溪水洗手,否則會有穢事臨身。
然而,這麼重要的歷史事件,卻從未在任何官方、民間的歷史文字檔案中留下蛛絲馬跡,甚至連個人傳記、口述歷史都沒人提過,也從來沒有所謂的湖桶村後人出面說明,全是靠著鄰近村落居民口耳相傳。即便坪林區公所官網將湖桶古道列為重點介紹景點,但也只簡單提及「100多年前一個年終里中迎神廟會拜拜很熱鬧,日人誤為抗日份子集結而被日軍全里屠里」,並未詳述其他關於湖桶屠村的細節,甚至沒有個確切的時間。
直到1998年,一名自稱「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的神祕人士,突然來到傳說中湖桶村埋葬當年受難者屍骨的「十三溝」,設立「本庄慘遭日軍圍殺三日衣屍首共埋十三溝之處」的立牌,並於村內遺址建造「湖桶古道英烈義民紀念公園」。
不過,所謂的紀念公園,也僅是在一處疑似當年留下的石板屋所改建的「胡桶義民爺廟」,廟外則有一塊黑色大理石上以燙金字體書寫頌詩:
「湖藏高山繁榮廣
桶大乃容萬物豐
古人慘遭日軍毁
道路宒舍今全非
英魂浩氣千秋在
烈魄精忠萬古留
義憤國恨何處去
民愁無語問蒼天
紀取歷史血跡訓
念及先賢淚頻流
公義永留吾族地
園中遊客拜忠魂」
落款則是:「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撰句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八日敬」。
發現了嗎?
這是首藏頭詩,每句的字首組合起來便是:「湖桶古道英烈義民紀念公園」。而頌詩上頭還貼有落成當時做法事的照片。
誰是立碑的「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
這神祕的「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到底是誰?他是老人還是小嬰兒?他是湖桶村屠殺受難者的後代嗎?他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或者,他會不會就是當年屠村倖存的當事人,那時他是小嬰兒,後來是老人?
「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在湖桶村遺跡中,留下了一點線索,他在所設立的碑文旁,自述立碑事由:「先民義舉至今百餘年,未有崇高紀念。吾本台民內心愧疚萬分,而撰此句長留久遠而不墜。」
他表示,是因為先人的抗日義舉經過百年都無人紀念,他作為台灣人感到愧疚,因而立碑撰句將事績留與後人。
儘管「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並未自承身分,但可據此判斷他應該不是湖桶村後人;若他是屠村當時倖存的小嬰兒,到了1998年他立碑撰文時,已經超過100歲。而根據當地民眾記憶,義民廟建廟前的法會「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有現身,看起來並非百歲老翁。
2003年,「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又在湖桶村建立了「胡桶英烈義民爺大公墓」的墓碑,墓碑上寫著:「一八九七年歲次丁酉,九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四日成仁。」同時,他還另新立一塊「胡桶義民碑」,義民碑上的碑記寫道:「一八九五年十月七日(歲次丁酉九月二十二日),胡桶正在廟會,住民約三百餘人,食客更多,前降日軍義首曹田,探知抗日義首林李成、子林松,護衛小鄭董護英等人,潛伏此地,遂帶日軍整村屠殺,被圍無一幸免。連殺三日,屍首埋十三溝。」
仔細的讀者可能會從中發現,這兩塊碑根本自相矛盾,墓碑上寫著屠殺發生在1897年,但義民碑上則是1895年,這屠殺到底發生在哪一年?竟然連立碑者都搞不清楚。
追殺是事實,但屠村是怎麼出現的?
這時必須要提及一篇在網路上流傳的文章:《關於坪林胡桶古道二三事》,這是目前唯一談論到湖桶村曾發生過屠殺的較詳細文字資料,但內容仍有待考證。
《關於坪林胡桶古道二三事》文中提到,明治卅二年(1899年)11月6日,投靠日軍的前義軍頭目曹田,探知抗日領袖林李成潛伏坪林一帶後,遂替日軍做嚮導,引領部隊進入當地山區搜捕。日本軍警在大湖桶庄逮獲林李成的部下及僕從,並強打逼問庄民林李成的下落。後來軍警在追擊過程中,與林李成及其子林松發生槍戰,最終擊斃林李成父子。
但此文在敘述林李成父子戰死後,卻多了一段沒頭沒尾的文字:「圍殺大湖桶庄三日夜,民間前輩之陳述適逢有廟會,食客比住戶人數還多,不放過一人,死首共埋十三溝,其他地區可想而知也。」
也就是說,文章作者對湖桶屠村的觀點,可能認為日軍在搜捕義軍頭領林李成的過程中,連帶對湖桶庄屠村。此觀點與「胡桶義民碑」上的碑文雷同,這篇文章文末有留下作者姓名,是由汐止東山農場創辦人黃聰明署名撰寫。
等等,「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會不會就是這位汐止東山農場創辦人黃聰明!
有人研判黃聰明就是「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但疑點是黃聰明的文章中,指出湖桶屠村發生在1899年,而「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對於湖桶屠村的時間在墓碑上寫著是1897年,義民碑上則是1895年。若兩人是同一人,這個時間的差異也太分歧。
對於湖桶屠村一事,許多人都質疑其真實性,其中一個原因是湖桶的腹地狹小,過去是否真是個可容納數百人的聚落,令人存疑。另外,傳說中的事發日期農曆9月22日,並不是任何神佛的誕辰或昇天紀念日,故當日應不會有什麼廟會活動。而且,該地從未挖掘出任何遺骨以證明曾發生過屠殺。
背後曾有個悲劇人物
讓我們來看看歷史文獻對於湖桶地區曾有過什麼樣的描述,根據1941年出版的《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對於搜捕抗日領袖林李成的過程中,曾提到1899年11月6日,在投降日軍的前義軍頭目曹田引領下,首先逮捕了林李成的幕僚董謙英,接著在董謙英引導下搜索大湖桶庄,並在此逮獲林李成的部下林阿呆和小僕鄭傳,隨後又從兩人處得知林李成潛伏在厚德岡庄。
最後日本軍警在厚德岡坑庄一處小屋發現林李成曾生活過的蹤跡,並在附近搜索時,遭到林李成埋伏開槍狙擊。但最終在軍警優勢火力下,林李成與兒子林松遭到軍方擊斃。
根據《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的內容,這便是抗日義軍領袖林李成最後戰死的過程。其實與黃聰明的《關於坪林胡桶古道二三事》大致雷同,但並未提及在搜索過程中曾對湖桶「屠村三日」。
到底湖桶屠村一事是否存在?
我們可以常理來分析,如果日軍在追捕林李成的過程中連帶對湖桶屠村的話,事後會如何向上報告事發經過?
我想不會是簡單的掩蓋屠殺事實,只提到搜索林李成的部分,而是會大肆「擴大戰果」,變成「我軍追捕匪首林李成,與其匪眾於湖桶庄激戰,全殲土匪300餘人。」這樣的戰報不是更加漂亮?
而且,11月7日時,日軍在大湖桶庄只是逮獲林李成的部下林阿呆和小僕鄭傳,此時會有空在這裡屠村三日嗎?日軍的任務是抓到林李成,此時應該循著線索立刻追擊下去,而不是留在原處殺其他不相干的人。
加上有網友研究,指出湖桶地區的地形是開口朝北並下降,而廟宇在風水上大多得坐北朝南且北要高於南,不太會坐南朝北而面向山壁,判斷湖桶地區根本沒有廟。也就沒有所謂在廟會期間村民聚集遭到日軍屠殺的可能。
所以,對於是否有湖桶屠村一事,就目前得到的證據來看,至少在遺骨被挖掘出來前,應該還是要持保留態度。
無論是否有湖桶屠村這段往事,湖桶地區過去確實是有聚落存在的跡象,但基於某些原因遷居廢耕,以致形成如今的樣貌。
如今湖桶古道是許多登山客喜歡探訪的地方,大家經過湖桶村遺跡時,都會看到現場的義民廟、墓碑、義民碑,以及上面所講述的屠殺故事,連帶的會覺得似乎真的有些詭譎懸疑的氣氛。
我想大家不妨從這段歷史故事的另一個角度來認識這塊地方,或許下次來到湖桶村時,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1899年,日本軍警為何會來到湖桶地區,主要就是搜索抗日領袖林李成。
死的是一個孤軍奮戰的讀書人
林李成,字笑溪,台北府淡水縣三貂堡遠望坑人,咸豐四年(1854)生,是前清時代的秀才。據說他性格果敢,聰明機智,讀書過目成誦。曾在金瓜石開採金礦,算是當地望族。
1895年台灣被割讓後,他出資招募義軍抗日,麾下聚集逾千之眾。因此他成為北台灣地區頗具勢力的抗日領袖。
1896年元旦,他與陳秋菊、簡大獅等各股義軍,約定同時反攻台北府城,他率軍一度進逼景福門(東門)與麗正門(南門),可惜後繼乏力,此役以失敗收場。
作為深受孔孟儒教影響的讀書人,他對維護傳統社會有一股執念,也對大清國頗為忠誠。這可以從1896年他與另名義軍首領詹振合師出擊時,所散發的檄文中看出,他告喻人民:「開臺灣,助清國,明君有道。正稅律,遵古例,毫無私,實有恩主光緒帝。」
林李成的義軍在台北、宜蘭地區的山林裡來回穿梭,轉戰數年都未散夥,期間許多義軍首領都接受過招撫,或是降了又叛,只有他從不接受招降。他為了維持義軍的糧草彈藥等後勤,數度往返廈門商運軍火,是北部地區義軍能持續保持戰力的重要關鍵。
1899年,距離乙未起兵已過4年,抗日形勢越來越不利,許多義軍領袖皆放棄戰鬥,台北地區幾股義軍都已放下武器。最負盛名的「白馬將軍」陳秋菊已接受招降,並換取樟腦開採專利權。另名抗日名人簡大獅也受撫,但因為條件談不攏又復叛,並逃往廈門。
這時,只剩下林李成還在孤軍戰鬥,總督府找來很多人勸降,都被他嚴詞拒絕。因此,逮獲林李成便成為日本軍警的首要任務。
於是,便有了這段軍警搜捕林李成,連帶渲染成湖桶屠村的故事。
或許,下次我們有緣經過湖桶村遺跡時,別再想著這裡曾發生過什麼「屠村三日」的故事。
我們可以想像另一個畫面:一個堅持自身立場的讀書人,為了保衛家鄉投筆從戎、散盡家財,並且征戰多年。當林李成為了躲避日本軍警的追擊,而來到湖桶地區一帶時,他決定不逃了,選擇在這塊土地,流下最後一滴血。
也許林李成在生命的倒數階段,可能就在湖桶村,他曾回顧這一生,知道自己為了信念已付出全部,會如同文天祥般「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即便仍有遺憾,但也能含笑九泉吧!
參考資料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380)[新北市坪林].「湖桶屠村事件」真象探討
[the_ad id=”8081″]似記者不是記者,似作家又不像作家,一個愛說故事的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