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維納斯】一段關於解剖、神話與娛樂的醫學史

慕痕/調查員 檔案調閱691次

武漢肺炎疫情沸沸揚揚的現在,除了口罩,洗手乃更為重要,且是避免傳染病最有效的預防措施。然而19世紀中的匈牙利醫生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卻因為提出洗手的概念,而被整個醫療界排擠霸凌,甚至最後被丟進精神病院,最後因為右手受傷感染,死於精神病院之中。

塞麥爾維斯醫生的遭遇極其悲慘,直到後世的醫學論證終於為其翻身,洗刷了汙名,不僅真的達到他理想中、減少因為感染而死亡的機率,更讓他留名於外科醫學史。也因此,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便有一個以其原本工作室建立的醫學博物館,收藏各種與醫學相關的展覽品。

塞麥爾維斯醫學博物館外觀

其中一個極具可看性的是一座躺在絲綢上的女性蠟像,有著柔順的長髮、帶珍珠光澤的肌膚、嫵媚的姿勢──與整個剖開、動靜脈與淋巴結全部外露的循環系統。

人體構造解密也可以”寓教於樂”(?!)

18世紀,傳承了科學革命的精神,除了科學家,民眾也開始發展對自然與科學領域的探索;同時,承接以人為本的思想,解剖等於同時順應了大眾對這兩方面的需求,並衍伸為兼具娛樂與教育性質的表演──因為會收取觀賞費,對許多執行解剖的機構更成為能夠營利的方式之一;為此歐洲許多地方建立起環繞著解剖台、適合觀賞解剖的「解剖劇院」(Anatomical Theatre):

解剖劇院模型

──屍體開始供不應求,供應方或是去盜墓,甚至殺人來提供大體的情形屢見不顯,使解剖逐漸充滿了爭議性。

史波卡拉博物館中的人體解剖蠟像

這樣的背景下,義大利在鼓吹社會普及教育的利奧帕德二世(Leopold Ⅱ)贊助下,建立了後世以「天文台博物館」聞名、同時也是歐洲第一個向大眾開放的史波卡拉博物館(La Specola)。此博物館聘請了優秀的蠟像師蘇西尼(Clemente Susini)製作大量的人體解剖蠟像,嘗試創造出以蠟製造的人體百科全書,同時避免解剖屍體時容易產生的骯髒雜亂,更不需要再以屍體當作人體解剖知識的主要素材、進而引發倫理上的爭議。

雖然這份宏願並沒有隨著解剖蠟像的出現而達成,甚至在幾十年後的蘇格蘭愛丁堡,更為了提供解剖的屍體而發生慘絕人寰的謀殺案,但這些作品仍然成為同時滿足當時人們對人體的好奇、以及兼顧各種意見下,折衷出的產物。

除了上千個人體局部的解剖蠟像以外,其中有十幾座蠟像幾乎是製作成真人尺寸大小,不僅栩栩如生,還精細展現了人體複雜的器官與系統。這些蠟像不僅有著細緻白皙的皮膚、絲綢般的長髮與迷離的雙眼,更與一般多以男性屍體為大體的解剖展示不同,它們多為女性,同時更帶有一種嫵媚與風情,也就是後來稱為「梅迪奇維納斯」(Venus de’ Medici)的、或「解剖維納斯」(Anatomical Venus)的女性蠟像們。

結合殘酷與美麗、真實與神話,

外加宣傳與營利的解剖蠟像

也許以現在的普世眼光來看,的確難以理解200年前的價值觀:將屍體和腹腔的內臟解剖,搭配充滿煽情動作、模仿美麗女體雕刻的模樣,絕對是弔詭與獵奇的組合,更不用說還為它們取了如此詩情畫意的名字「維納斯」──然而這確有其背景意義。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代表愛與美的女神,同時象徵著生育,而文藝復興則將古希臘羅馬時期對女體「美」的認知(白皙有彈性的肌膚、柔順飄揚的長髮、嬌柔伸展的體態等)概念傳承下來,與維納斯之名結合,同時在之後的美學中賦予其基督教對貞潔、道德的價值觀,讓維納斯這個名字同時是美、道德、純潔、貞潔等等的代名詞。若是觀賞過各種在文藝復興時期歌頌維納斯之美的畫作,便可略知一二,無論是波堤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抑或是緹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都是傳達這些概念的代表作。

於是,在製作解剖維納斯時,為了讓人擺脫觀看這些蠟像時,容易感受到對解剖、內臟外露、腹腔切割與死亡等等的恐懼與不適,蠟像師在製作時特意將這些蠟像與「維納斯」的意象連結,以她背後所代表的美麗、生育等含意,減少觀眾的恐懼。

塞麥爾維斯醫學博物館中的解剖維納斯

此外,當時的歐洲盛行「壯遊」(年輕的貴族到處遊歷,彰顯自己的眼界),而「維納斯」更是其中的「壯遊」主題之一:這樣的命名能達到吸引他人來觀賞的目的。又,「梅迪奇」既是義大利顯赫權貴的家族之名,也有義大利語中「醫學」(Medici)之義,因此這些蠟像開始以「解剖維納斯」或是「梅迪奇維納斯」等稱呼開始聲名遠播。

極度仿真觀覽帶來的衝擊

在照片、網站和標本如此盛行的年代,解剖維納斯幾乎要算是歷史文物,而非供教學使用的展品了。可是,即使知道這些背景與歷史,當場看到解剖維納斯的感覺卻仍然有著難以形容的奇妙與違和。有醫療背景、進過大體解剖室與開刀房的人,會發現解剖維納斯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真正的大體解剖教室充滿了福馬林的刺鼻氣味與各種解剖使用的工具及生理標本,開刀房則是充斥著機器聲響與緊急狀況時醫療人員討論執行處理的對話聲。而解剖維納斯,反而更像面對一具真正的人體,它安祥地躺在玻璃棺內的絲綢上,彷彿靈魂出竅般徘徊在活著與死去之間。

真人毛髮製作成的頭髮與睫毛、玻璃做的眼珠、精細的器官與循環系統與敞開的腹腔,都使人不禁聚精會神地仔細觀賞、不自覺地繞整座展品一圈,欲從不同角度去觀察解剖開的部位。蠟像的眼神通常做得迷離而朦朧,就算張眼也呈現失焦的模樣,讓觀察者即使像是偷窺一樣帶著心虛,卻不至於有被人回視那樣的不安。

放在佛羅倫斯的解剖維納斯,甚至精細到可以打開7層,一層一層拿出器官,最後觀察到在子宮內、幾個月大的胎兒。明明只是蠟像,製作者卻讓有些解剖維納斯戴著頭冠,有的掛著珍珠項鍊,某座解剖維納斯的資料上甚至說大腸上還繫著絲帶的蝴蝶結、放置在中世紀享譽盛名的威尼斯玻璃棺中……在在傳達出製作者某種程度上對作品的珍視,也因此與這展現人體解剖構造的意義和視覺觀感呈現非常強烈的反比,令人新奇與玩味。

懷孕女體蠟像解剖
塞麥爾維斯博物館中的大腸蠟像解剖

調查員曾有幸看到布達佩斯醫學博物館中的解剖維納斯並沒有放置小腸與大腸的部分。在與館員以有限度的英文對談下,了解這具解剖維納斯主要是展示循環系統與淋巴結的部分,一旁的確也放著各種大腸、肺臟與腦部的蠟像;細看其組成,不只是器官,連腸子邊的血管與腸繫帶都模擬得十分精緻,難以置信這完全就是蠟製作出來的。

蠟可以唯妙唯肖地模仿人體肌膚的彈性與光澤,因此從中古世紀開始便有使用於製作雕像,或是宗教膜拜時作為祭祀使用,後來更在蘇西尼天才般的技巧下達到巔峰,做出解剖維納斯與上千座大大小小、局部或全部人體的解剖蠟像,讓觀者不僅可以看到人體的架構,某種程度上更使欣賞蠟像的擬真程度成為娛樂的一部分,掀起一個歐洲各國訂製解剖維納斯,與觀賞蠟像人體解剖的風潮;再搭配當時盛極一時的通俗博物館(付錢進場後便可以觀賞各式各樣奇形怪狀的人體或詭異收藏的場所,介於當時貴族的珍奇屋與現在常見的博物館之間)流行,使解剖維納斯或是解剖蠟像除了是收藏品與教育題材外,更代表了娛樂大眾的媚俗文化──與現下放在博物館中供人觀賞的展品相比,真是大相逕庭。

其實調查員會與解剖維納斯結緣也說來巧合,僅是因為在布達佩斯旅行時,尋找資料發現有座醫學博物館,介紹的圖片上放了這座解剖維納斯,而它與調查員喜歡的漫畫中發生的分屍命案場景十分類似,驚訝之餘便搜尋起更多相關資料,算是旅行中有趣的一個經驗。

玻璃棺中的永恆死亡

時光輾轉來到現代,解剖維納斯與其說是醫學教育的教材,更接近於一樣歷史文物;它不僅是醫學發展的里程碑,也是宗教的代言者,更是美學的產物,同時又是讓人恐懼與迷戀的存在。在分工精細,甚至VR與AR開始發展的今日,解剖維納斯並沒有多麼稀奇,但是當你知道其歷史背景,便會在欣賞她的時候了解到,她乘載了多少當時人們的期待與憧憬,還有對美的追求。當時讓人趨之若鶩、奔相前往的盛況,如今都只剩下在玻璃棺中的蠟像,以其寂靜安祥的面容,記載曾經人們追逐知識與美的渴望,也將物體的永存昇華成精神上的永恆。

解剖的維納斯

資料來源

1. 《解剖維納斯─腐壞與美麗,150具凝視十九世紀死亡迷戀以及遐想的永恆女神》

2. 《Semmelweis Medical Museum》

3. 《The Romantic, Macabre History of the Anatomical Venus》

[the_ad id=”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