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虛構化009】謎般的國王:真相會是時間的女兒嗎?約瑟芬.鐵伊《時間的女兒》

路那/調查員 檔案調閱613次

歷史推理的第一把交椅:約瑟芬.鐵伊《時間的女兒》

時間的女兒書封

在談到「案件虛構化」類型的推理/犯罪小說時,最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約瑟芬,鐵伊(Josephine Tey)這本《時間的女兒》了吧?這本以英國古諺「真相是時間的女兒」為題的推理小說,描述了探長葛蘭特因腿傷住院,無意間看到英國國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 of England,1453-1485)的畫像。理查三世是英國金雀花王朝的最後一任國王,他於32歲戰死沙場,使金雀花王朝伴隨著玫瑰戰爭的落幕而終結。英國的歷史在勝利者亨利.都鐸(Henry Tudor)登基,成為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後,開啟了新的篇章。

身為在位僅僅兩年的末代國君,理查三世在英國史上可以「惡名昭彰」來形容。在莎士比亞約於百年後創作的劇本《理查三世》中,他被描繪為嫉妒哥哥愛德華四世的篡位者,不僅「天生我一副畸形陋相」,且陰謀不斷,不只謀殺兩個年幼的姪子,之後又暴虐地剷除異己。顯然,理查三世在英國史上,係以「醜陋狡猾的末代國王」的形象傳世。

但葛蘭特不這樣認為。精通「面相學」的他,覺得這張臉比起壞人,更像「大法官」與「偉大的統治者」的臉。反正躺在床上,無聊也是無聊,不如來讀讀歷史吧!

葛蘭特認為比起壞人更像大法官的理查三世

按照傳統「模式化」的推理小說的基本邏輯,相信大家都猜到了故事的結尾是什麼--是的,葛蘭特找出了通說的漏洞,並且找到了許多其他的證言,說明理查三世的惡名昭彰,極有可能是後繼者亨利七世為了鞏固自身統治地位的合法性而刻意散播的謠言。由於這樣的翻案太過精彩(想想看,那是連莎士比亞都信了的謠言!),因此只要提到歷史推理,想略過本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1995年,美國犯罪作家協會(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的「史上最佳百部推理小說」中,《時間的女兒》則拿到第四名。知名推理評論家霍華德.海克拉夫(Howard Haycraft)更認為它是「鐵伊最好的小說」。

原創的故事、非原創的理論

鐵伊援引的傳記

由於鐵伊的這本作品可說有口皆碑,因此它的流布也相當廣泛,相當程度地為理查三世「翻轉」了他在民間的形象。因而,有一個廣泛的誤解是,此一理論乃由小說家本人提出。然而事實是,在英國史研究中,相關討論其實也淵遠流長,鐵伊本人的論點更有許多是重複了克萊門.馬克漢爵士(Sir Clements Robert Markham)的著作《理查三世:以最新研究回顧他的生活與個性》(Richard III: his life & character, reviewed in the light of recent research)中的論點,以至於推理評論家朱利安.西蒙斯(Julian Symons)指出「這個理論並非什麼新發現,葛蘭特對於歷史幾乎一無所知的程度,才是這本書最讓人印象深刻之處。」西蒙斯接續嚴厲地批評道:「評論家竟能從這樣一個眾所皆知的論點獲得樂趣,似乎也象徵了他們在這方面同樣無知。此外,以業餘方式討論這個知名的歷史公案,並將朋友到病床前探望警探的過程穿插其中,或許也正如有人所料的一樣,的確無聊透頂。」因此,小說家也許如同先前評論者盛讚的「正面攻打一則幾乎不可撼動達四百年的歷史定論」,但這也絕非是一人之功。

作為外國讀者,對於英國歷史無知也是挺正常的事。西蒙斯此言,主要是對本書在英國造成的轟動與影響而發。我剛剛提過,1995年,美國犯罪推理作家協會曾將它票選為「史上最佳推理」的第四名,但我按下沒說的是,在五年之前的1990年,英國犯罪作家協會(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將它評為「史上最佳百部推理小說」的第一名。

這說明了什麼呢?我也不太確定。但從最簡單的觀點來看,或許應該是一本有趣的小說,確實比認真生硬的學術辯論,要更能引發大眾的興趣吧?

東尼潘帝現象

波士頓大屠殺圖片

在《時間的女兒》中,除了理查三世案外,鐵伊也舉了許多「大家深信如此,但事實並非如是」的案例作為鋪墊,如發生在1910年的東尼潘帝暴動(Tonypandy Riot)、與發生在1770年的波士頓大屠殺(Boston Massacre)。鐵伊藉偵探之口,將之命名為「東尼潘帝現象」,意指「每一個知道這是無稽之談的人,都不加以辯駁,現在已經無法再翻案了。一個完全不實的故事漸漸變成了一則傳奇,而知道它不是事實的人卻袖手旁觀,不發一言。」

鐵伊的這段話自然有它可能發生的情境,然而是不是所有人都會同意她所舉的例子,或許就見仁見智了吧。對於波士頓大屠殺,她藉書中之口的描述是這樣的:

「一件叫做波士頓大屠殺的小事。聽過嗎?」

「當然。」

「當我在大學裡查資料的時候,很偶然的發現,所謂的波士頓大屠殺不過是一群暴民向一個衛兵崗哨丟石頭。總共只死了四個人。而我從小聽的說法卻是波士頓大屠殺。……一想到無助的人民被英軍夷平就會沸騰起來。你無法想像我是多麼震驚,當我發現事實上不過是一場小爭執,不比現在只有當地報紙會報導的,美國任何一場罷工行動中的警民衝突大多少。」

確實,「波士頓大屠殺」的死亡人數不高,這其間有著政治宣傳的效應在。然而被鐵伊棄之一旁的,還有當時身為英國殖民地的北美十三州與英國軍方間的高度緊張關係--這一點,台灣人應該不陌生:二二八大屠殺的導火線,不也「只」源於數人的死亡嗎?二二八大屠殺之所以演變為「貨真價實」的大屠殺,只能說多虧了當時長官公署的不當決策。因此,儘管人數不多,但卻不代表美國人對於「波士頓大屠殺」的說法是錯誤的,而僅僅是反映了當時殖民地社會對此事的記憶--當時英國人對於此事的稱呼是「國王街事件」(Incident on King Street),聽起來是不是非常令人耳熟能詳地輕描淡寫呢?

至於東尼潘帝暴動,是1910年在該地發生的煤礦工人罷工抗議事件,時任內政部長的邱吉爾之後派遣軍隊前往該地,禁止事態進一步地擴大。然而就在罷工即將落幕之時,軍隊因一起劫持鐵路的事件,槍殺了兩到四人,使得原本支持邱吉爾的輿論瞬間轉為指責他。鐵伊對這樣的輿論顯然嗤之以鼻,她筆下似乎親身經歷過此事的葛蘭特探長,認為「唯一的流血事件不過是有一兩個人流了鼻血。」而「內政大臣為了這次『史無前例的干預』在下議院受到嚴厲批評。那就是湯尼潘帝。那就是叫威爾斯人,永難忘懷的血腥鎮壓。」

關於東尼潘帝的研究、邱吉爾本身在事件中的角色,以及他是否應該受到指責,正反雙方如今都仍在持續研究與辯論中。然而從上述例子,我們也不難看出鐵伊本身的意識形態偏好,以及她將事件單一化,進而單純化的態度,在評判牽涉到非特定多數人的暴力事件時的影響。諷刺的是,這種過於簡化的態度本身,或許也正是造就「東尼潘帝現象」的根源之一。

有意思的是,受到鐵伊大力支持的邱吉爾,在其著作《英語民族史》(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中,卻認為理查三世是有罪的。

《時間的女兒》沒有史實,只有史觀?一種普遍的誤解

至今仍有許多爭論的東尼潘帝暴動事件

綜觀許多對《時間的女兒》的討論,許多人都會深深地被鐵伊的舉例與小說本身的曲折所撼動,進而認同她所提出的「湯尼潘帝現象」,更進一步地延伸出「沒有史實,只有史觀」這樣的觀點。但站在推理小說的本質論來講,這樣觀點或許有些過度延伸了。由「沒有史實,只有史觀」的觀點出發,「真相」便成了一個虛化的名詞。既然真相不存在,那麼以英國古諺「真相是時間的女兒」取名的《時間的女兒》,又該怎麼辦呢?葛蘭特探長又何以立足?既然沒有真相,又何必費力辦案?

是以,對鐵伊與《時間的女兒》而言,真相確然存在。它只是並非存在於「某個人的說法」而存在於「當時所有的瑣碎事實。報紙上的一則廣告,一棟房子的出售,一枚戒指的價格。」顯然,對於鐵伊而言,其實正好恰恰相反:真相並不存在敘述(亦即「史觀」)中,而是存在於事實(亦即「史實」)裡。事實確實會被敘述所遮掩,但這就是為什麼永遠應該要勇於言說,因為這句諺語其實還有下半句:「真實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身為一個推理小說家,鐵伊顯然相信,權威終會消失,而真相最後也將水落石出。

遺憾的是,在如今的社會中,「沒有事實,只有詮釋」的觀點似乎廣為流行。「後事實」(post-trut)相關討論的出現,恰恰指出了當代當代社會開始流行不相信證據、無視事實與論點前後矛盾的辯論方式。這樣的觀點自然也引來了許多反對。對此,我想鐵伊小說中時常被引述的一段話或許滿適合做結尾的:「你跟別人說某個傳說不是真的,告訴他們事實的時候,他們通常都會生你的氣,而不是怪造謠的人。真是奇怪。他們不想破壞自己的成見。我覺得不知怎地這會讓他們不安,他們討厭這樣,所以拒絕聽實話,而且不願意去想。」

[the_ad id=”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