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課程紀要-【田野是個巨大迷宮:人類學的地圖指南】魏明毅

檔案調閱119次

時間:2018年2月25日

講題:田野是個巨大迷宮:人類學的地圖指南

講者 ▏魏明毅(《靜寂工人》作者)

 

2月25日,我們邀請魏明毅老師主講「田野是個巨大迷宮:人類學的地圖指南」。

魏老師的本業為心理諮商師,工作十餘年後,為解決自己的困惑,到清大人類所念碩士班,論文研究基隆碼頭工人,後來改寫出版為《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游擊文化出版),獲得2017年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首獎。

本此演講,魏老師從人類學與民族誌出發,結合自己基隆碼頭研究經驗,分享如何運用人類學的田野方式寫作非虛構作品。


人類學跟民族誌的差異

人類學是一種看世界的方法,研究人是什麼,包含人類體質上的差異,以及文化上的差異,後者稱為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是基於民族誌的結論所做的綜合研究。

民族誌是在田野工作中對於文化實況的觀察和紀錄。文化實況包含人們如何生活、如何行動、人類的邏輯是什麼、工具、建築、藝術、信仰、習慣、經濟政治、社會互動、觀念等等。民族誌不是條列式地每點都要寫,是系統性的描述,民族誌,讓讀者藉由閱讀去到現場,理解現場。

在人類學,對於受訪者稱為「報導人」,不稱為研究對象,他們是為你指出田野的樣貌,是協助研究者由無知走向有所知的角色。


進田野前╱研究者、書寫者的起點

所有的行動,包括書寫,都有起心動念,當這個起心動念,足以自己心中的一個大問號時,就能夠發展成為你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由空隙、空白或混沌不明之處提問。你要關注的議題是什麼?你要問的問題是什麼?

你要選擇自己的田野地,選擇自己進入田野的身份:「土著」或「 陌生人」?你要成為一個土著或是陌生人。選擇自己的位置:土著人類學家,局內人 VS 陌生外來者、局外人。


進田野

1.    計劃一定要寫,但寫的計劃跟實際進到田野一定會有落差。
2.    要忠實於你的田野所見,我本來預計做的題目是自殺倖存者,但進到基隆這個城市這個田野,經由觀察,決定轉向碼頭工人。
3.    既要蹲點又要跑田野,指的是參與式觀察,要弄髒你的雙腳。
4.    要擱置你的已知,充滿著好奇和未知去看待對象。
5.    接收而不評價,對於田野現場或是報導人,你就不會生氣;當你生氣時,代表你的未知不夠進去田野現場,你的已知太出來。

田野,不只是訪談,還包括環境樣貌,物質性的存在,引發出感受,對於基隆城市的感受,例如基隆為什麼一定要微笑台北,一定要像台北。

把奇異視為正常,把正常視為奇異,才能好奇,去發問;例如基隆這個城市的設計、碼頭工人的喝酒文化、外遇,男性的安靜不語等等。在田野現場,被當作笨蛋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跑田野,你的個人色彩越強烈,報導人對你說的話就會有所裁剪,你會更無法貼近他們。讓田野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事。

對語料要保持敏感,報導人說的是什麼?用什麼方式說?為什麼要說?什麼是還沒說出來的?例如男人有淚不輕彈,表示男人不容易表達自己的難過,換句話說,你要體察到對方「那如果沒有我,你以前都是對誰說」


何時算完成田野

1.    從局外人變成局內人。
2.    從無知、困惑,感到矛盾,到能夠理解與進行解釋。
3.    離開田野是必要的。



書寫架構的成形

1.    站在當代的脈絡去理解當代,否則你所了解的歷史是你自己的歷史。
2.    把所有蒐集到的資料當作一回事,你在現場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體驗是什麼。
3.    觀點的形成,你在乎什麼,你為何而寫,自我實現/療癒、技藝磨練、社會事實的揭露。你想對誰說話,決定了你用什麼樣的文字,要談什麼,怎麼談。


非虛構寫作的倫理問題

人類學或民族誌書寫的倫理思考,是以報導人為主體,不是為政府或團體或政治服務。經由你的書寫/出版之後,誰將因此不同?將獲得什麼?失去什麼?立基於你的田野資料,不是以田野資料裁剪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你對田野的理解多深,是要由報導人去檢驗你的詮釋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