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奇異民俗】端午神秘習俗:土地公的拐杖

路那/調查員 檔案調閱1355次

時間過得很快,又到了吃粽子、划龍舟的時候啦!打開電視,裡面滿滿的南部粽、北部粽、潮州粽、湖州粽與鹼粽,簡直快讓人得了粽子恐懼症(還記得一串串親友遞來的美味粽子放在冰箱的恐懼嗎?)

去年,我們討論了讓粽子誕生的血案──屈原投江之謎。今年我們要帶大家一起來探索的,則是在粽子與龍舟之外的端午節秘辛。

圖片來源:串樓口

你曾在路上看到過這樣的物品嗎?可曾想過這類由竹子或蘆葦剖半後夾入金紙的東西是為什麼出現在路邊或田地中的嗎?

它叫做「土地公拐」。顧名思義,是給土地公用的枴杖。土地公的形象以年長男性居多,因此為了讓土地公的移動更方便,農人們便體貼地做了拐杖給祂,希望讓土地公在巡田的時候更方便,上面的金紙則是答謝祂保佑田地豐收的禮金。也因此,土地公拐的多寡,視土地的大小而定。這個遍布台灣各地的漢人習俗,在北部和南部卻有個相當大的區別,那就是時間差。

對的,時間差。「土地公拐」並非一年四季、一天24小時都立在田埂上(畢竟土地公也沒那麼閒)。就和南部粽與北部粽有著餡料與蒸煮習慣的差異一樣,北部習慣立土地公拐的時間,正是暑氣逼人的端午。而南部立土地公拐的時間,則是氣候開始怡人的中秋。兩方在內容物上也略有不同──南部除了金紙,還多了三支香。

為什麼有這樣的時間差別?時至今日,已經難有耆老能說出原由,大多只知道插立的時間。有個別的說法指出中秋節為土地公生日,加上為秋收之後,所以南部大多在此時進行慶祝與感謝的活動。然而根據《台灣縣志》的記載,「二月二日,家家具牲醴,為土地慶壽。」土地公的生日應該是在二月二日。《台灣府志》中則載明「土地之祭,每歲以仲春二日、中秋望日。」指出土地公實際上享有一年二祭,一次是在二月二日,一次則是在中秋節。這個時間安排,顯然與傳統中春天祈求、秋天感謝農作豐收的「春祈秋報」有關。《台灣省通志》中亦記載,「農家力田為生,其心理以為平日辛勤之所得,乃寄託於土地菩薩,於二月初二日,以紙錢(俗稱土地公金)繫竹枝,插立田間,奉獻土地神;中秋日亦如之,蓋古春祈秋報之遺意也。」

這樣看起來,北部的土地公拐選在端午時插立,顯然是蠻標新立異的事情。至於為什麼土地公拐單單在北部是端午節限定的習俗?我只能猜想,也許祂老人家也被成堆成堆的粽子嚇到了,想去看看到底還有什麼可以吃(?)吧。

附帶一提,在台灣的山林中,也有種植物被稱為「土地公拐」,那就是「閉鞘薑」。這種高約一公尺、因為莖彎彎的,看起來像根拐杖的植物,根莖水分不少,據說被認為是野外求生時補充水分的一個選擇(但其實它略有微毒,攝取時請注意分量)。從滿山遍野的閉鞘薑看來,台灣的土地公或許非常喜歡四處閒逛也說不定吧?

[the_ad id=”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