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殺雷根總統】為了讓女神回眸一笑,他要暗殺美國總統

檔案調閱650次

你看了對方一眼,就知道彼此是「命中注定」……只不過,過了很久很久,男神/女神還是不回頭,他們何時才會發現你就是真愛呢?

大多數人遇到這種狀況,談個新戀愛就過去了;但少數人卻會走火入魔,開始成為跟蹤狂。電話騷擾、禮物連發、暴力恐嚇……還是得不到對方青睞,要怎麼辦?乾脆暗殺美國總統,總會得到注意了吧!?

這麼瘋狂的想法,可不是調查員唬爛的──可憐的雷根總統萬萬沒有想到,暗殺他的槍手不是他的政敵,而是毫不相關的女演員瘋狂粉絲!

走出希爾頓飯店,被暗殺之前的雷根總統

奧斯卡影后之路,狂粉也如影隨形

奧斯卡影后茱蒂‧佛斯特

身為好萊塢演技派巨星的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想必大家都相當熟悉。她曾演過經典驚悚片《沉默的羔羊》中與「人魔」漢尼拔周旋的FBI探員,也演過《控訴》中爭取自身權益的性侵受害者,以及《空中危機》、《勇敢復仇人》、《極樂世界》等知名電影。茱蒂‧佛斯特拿了兩座奧斯卡影后,也是公開出櫃的女同志,一個成就非凡又充滿勇氣的女性形象,就是今日眾影迷對她的印象。

不過,在這些印象之前,佛斯特最早抓住美國觀眾目光的電影其實是《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計程車司機》是名導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作品,茱蒂‧佛斯特當年只有13歲,在片中飾演一名雛妓,遇上了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飾演的男主角。雛妓的角色設定、男主角在未成年少女眼前大開殺戒的暴力畫面、男主角試圖暗殺參議員失敗的劇情等等,都在觀眾跟影評間引起爭議。然而這些爭議並不折損電影本身的優秀,不僅電影叫好又叫座,還拿到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佛斯特年紀輕輕就展現出來的精采演技,更是讓她獲得如雷的掌聲。

然而,掌聲跟好萊塢事業的康莊大道,不是她在本片裡的唯一「收穫」。

在某間電影院中,有一個念頭正在默默地醞釀成形。

「她,是我的女神。」

約翰‧欣克利(John Hinckley Jr.),一位音樂事業發展不順的男子,眼睛死死地盯著銀幕上的少女,散發出懾人的愛意。他已經反覆觀看了《計程車司機》好幾次,每一次都讓他更加堅信:他與劇中雛妓「艾莉絲」(Iris)──也就是茱蒂‧佛斯特──命中注定要在一起。

《計程車司機》電影海報

狂粉是怎樣煉成的

雖然出身富裕,欣克利的人生過得並不是太順遂。他在德克薩斯理工大學進進出出讀了六年,最後還是拿不到學位;他渴望成為作曲家而搬到洛杉磯,然而卻一事無成。他欺騙父母自己交了女友,用各種理由想辦法要錢。

茱蒂‧佛斯特的瘋狂粉絲,約翰‧欣克利

在這段晦暗的生活中,欣克利在《計程車司機》之中看到了希望。

《計程車司機》的男主角崔維斯‧比克(Travis Bickle),拿槍進入雛妓艾莉絲接客的旅館,殺死了所有有罪的皮條客、嫖客、幫派份子與旅館經理……最後救出了艾莉絲,成為英雄。欣克利一遍又一遍的觀看《計程車司機》,一次又一次地強化自己對崔維斯的認同,他開始認為自己就是劇中的男主角,他的命運就是要拯救艾莉絲,並跟她在一起。

儘管艾莉絲只是虛構人物,但這阻止不了欣克利──他要去跟茱蒂‧佛斯特在一起。

他開始模仿男主角崔維斯的裝扮跟舉止,購買槍枝,並開始追蹤佛斯特的下落。茱蒂‧佛斯特上了耶魯大學,欣克利也跟著搬到康乃迪克的紐黑文(New Haven, Connecticut),申請上耶魯大學寫作班,就為了見女神一面。

欣克利想辦法拿到了佛斯特的電話,然而,在電話的另一端的發展並不如他的想像。

「我對你沒有興趣,」期待已久的女神聲音,聽起來竟是如此冷酷:「請不要再打電話給我了!」

他寫了好幾首詩、好幾封情書,塞進佛斯特宿舍房門門縫,然而沒有任何回音。話筒彼端無言的嘟嘟聲,一封又一封石沉大海的情書,讓他內心膨脹的愛爆炸了。

完全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就是跟蹤騷擾,也沒有意識到對方的拒絕就是拒絕,約翰‧欣克利在迷戀佛斯特的絕望跟痛苦之中,開始產生了偏激的想法──就像《計程車司機》男主角崔維斯那樣,去暗殺參議員如何?只要做出崔維斯一般的舉動,他就會成為那樣的英雄,「艾莉絲」就會愛上自己了吧。

名留青史,女神就會愛上自己?

沉迷在自己迷戀幻想的欣克利開始策畫行動,殺參議員可能還不夠看,他想,不如把層級拉高,直接拉到美國總統去吧!

茱蒂‧佛斯特在《計程車司機》扮演雛妓艾莉絲的劇照,欣克利將自己幻想成劇中男主角崔維斯,要大開殺戒來拯救艾莉絲

要暗殺美國總統,談何容易?美國總統身邊的隨扈如此之多,閒雜人等要接近總統恐怕得通過重重關卡,遑論在近距離掏槍暗殺呢?然而,實際上殺總統並沒有這麼困難,1975年的福特總統就在17天內被暗殺兩次,雖然兩位殺手都行刺失敗,卻證明了普通人要接近並向總統開槍,並非異想天開。

1980年,美國總統是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欣克利在一次總統出席的場合中混進人群,悄悄接近卡特總統的位置。

靠近一點,再靠近一點,他有些意外地發現自己站在總統很近的地方,但隨扈卻沒發現他,也沒有制止他。

他真的有機會成功暗殺總統。

距離「取悅」女神,只剩咫尺之遙──不過,在欣克利成功暗殺卡特總統之前,他就於1980年10月在納許維爾國際機場(Nashville International Airport)因為非法持槍而被FBI逮捕,計畫因此流產。但這阻止不了欣克利策劃下一起行動,他隔年3月就返回紐黑文,繼續寫信給佛斯特。

「茱蒂,再見了!我對你的愛有六兆倍之多,你難道都不喜歡我一點點嗎?(你得承認我與眾不同吧)那會讓這一切都值得。」

為了讓女神回應那六兆倍的愛,欣克利下了決心。

「茱蒂,如果我可以贏得你的芳心,下半生都可以跟你在一起,不管遇到多少艱難或甚麼問題,我會馬上放棄暗殺雷根的想法。」

然而,他知道那是不可能的,至少在他成功暗殺雷根之前,女神不會看他。

「我等不及要讓你刮目相看了。」他寄了信,拿起槍,出了門。

他拿槍寫下歷史,得到的卻不是女神,而是全國的驚駭眼光

1981年3月30日午間,剛就任美國總統不久的隆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來到華盛頓特區的希爾頓飯店(Washington Hilton Hotel)參加美國勞工聯合會暨產業工會聯合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nd 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AFL-CIO)代表的午餐會。希爾頓飯店一向被認為有最優秀的保全,負責守護總統的特勤局也一直保持警戒,照理來說,在加倍安全的這一天,雷根總統應該不會出甚麼事才是。

特勤局不敢鬆懈,他們深知雷根總統並非沒有敵人──所有的美國總統、州長、參議員等政治人物都有敵人。甘迺迪總統被暗殺的事件對美國民眾仍是餘悸猶存,他的弟弟羅伯特‧甘迺迪在那不久也遭約旦裔刺客暗殺,傑拉德‧福特總統被暗殺了兩次的事件更是相隔不過六年而已。無論一位總統多麼受到支持者歡迎,還是會有反對他的政敵存在,而這些人出於各種政治立場因素,隨時有可能出現在總統身邊給他一槍。

特勤局特別關注各類極端立場者的現身,但沒有人想到,一個對政治沒甚麼興趣的女明星瘋狂粉絲,才是他們要擔心的人物。

下午2點27分,雷根走出希爾頓飯店,走過精心設計的保安通道「總統通道」(President’s walk),但就在那一瞬間,一群未經篩選的民眾突破了界限,站在距離雷根只有不到五公尺(約15呎)的距離處。

約翰‧欣克利就在其中。沒有人注意到他,沒有人在提防他。雷根就從他眼前走過去,他想像著茱蒂‧佛斯特對他展開的笑容,意識到自己「不會有更好的機會了。」

他掏出羅姆RG-14型號左輪手槍(Röhm RG-14),向雷根方向狂射六發子彈。

槍響瞬間讓人群陷入混亂,也觸發了特勤局跟員警的敏感神經──第一顆子彈擊中雷根身旁的白宮新聞秘書詹姆斯‧布雷迪(James Brady),第二顆子彈則擊中保護雷根的員警湯瑪斯‧德拉漢提(Thomas Delahanty),第四顆子彈打中用身體壓住雷根的特勤局探員提姆‧麥卡錫(Tim McCarthy);然而儘管雷根及時受到眾人保護,第六顆子彈還是越過防彈轎車,打進雷根左臂下方,深入他的肺部。

剎那之間,全世界最強大國家的領袖就這樣陷入命危狀態。而這一切混亂,全都是一個跟蹤狂觸發的。

雷根遭到槍擊的現場一片混亂

如何阻止下一個悲劇?

雖然一度陷入危急,但雷根總統還是在搶救之下活了下來,在手術進行時還對在場醫護人員開玩笑說:「希望你們都是共和黨人。」在場的一位民主黨員不僅笑了出來,還回應雷根:「今天我們都是共和黨人。」在國家面臨危急的時候,眾人還是能夠放下政治歧見相互團結,十分溫馨。

然而,發生在秘書布雷迪身上的事就沒有那麼溫馨了──子彈擊中他的頭部,害他從此癱瘓,2014年死於腦傷後遺症。

雖然沒有任何人當場死亡,受傷的雷根也很快恢復健康,重回國政;但這起暗殺事件還是深深震撼了美國政府與社會,輿論紛紛開始檢討,究竟這起荒謬的暗殺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雖然特勤局在事前已經做了相當嚴密的保全措施,但還是讓欣克利有機可趁,未經搜查就靠近總統。防備不夠周延,自然是特勤局日後一再檢討的問題,不過再嚴密的防護,恐怕都難以避免有心人找出新的縫隙暗殺總統。如果下一個槍手使用能遠程射擊的狙擊槍呢?如果下一個槍手混在與總統握手的重要人士中呢?

美國民眾開始把檢討對象,鎖定在更大的方向,也就是社會上氾濫的槍枝。事實上,在雷根暗殺事件之前不久,1980年12月才發生約翰‧藍儂(John Lennon)被瘋狂歌迷槍殺身亡的事件,當時社會上就有不少支持槍枝管制的聲浪,認為美國的槍械太容易取得。諷刺的是,本次案件的受害者雷根總統出於共和黨政治立場,反對管制槍械。但他受重傷的屬下布雷迪與妻子,因為本案開始推動《布雷迪手槍暴力防治法案》,針對槍枝購買者進行身家調查,以此篩選掉可能的兇犯。法案在1994年開始實施。

保守派跟開放槍枝支持者,大力反對上述的法案,他們不認為這些暴力事件跟槍枝有關,而是跟使用的人有關──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說法倒是有點道理。本案漏了一點未被檢討,那就是犯下這起瘋狂暗殺事件的兇手,其實本該更早被阻止。

暗殺事件過後,眾人忽略的跟蹤狂問題

沒有人能夠提前制止欣克利嗎?在犯下暗殺總統的罪行以前,他的行徑就已經造成一位年輕女演員的嚴重困擾。佛斯特曾經把欣克利寄來的騷擾信件,甚至是威脅要暗殺雷根的信件內容,轉給耶魯大學校長。但校長再將信件轉交給警方之後,警方卻沒有任何行動,一連串的放縱跟輕忽,最後導致這起瘋狂暗殺事件發生。更糟的是,欣克利被捕之後,佛斯特的騷擾噩夢並沒有結束,大批大批的記者風聞殺總統的槍手是為她而來,竟然接連地跑去騷擾佛斯特,導致她不得不從耶魯大學休學一年。

這類迷戀衍生出的跟蹤行為,不只困擾著好萊塢女明星,還困擾著社會成千上萬的男女。但美國各州政府和警方對此反應甚慢,直到1990年代,因為跟蹤行為轉成嚴重暴力殺人的案件實在太多,加州才成為第一個立法防治跟蹤騷擾行為的州,各州也開始慢慢跟進。在那之前,不知道有多少被跟蹤的被害人,死於聲稱「愛」自己的人之手,不知道他們在事前向警方跟社會發過多少求救信號,又不知道被以「這不過是調情」的輕蔑態度忽視過多少次。

愛是一種美好的能量,但被包裝成愛的執著跟迷戀,卻往往是通往地獄的道路。約翰‧欣克利到了法庭之上仍未悔悟,以為自己完成了「史上最偉大的愛情告白」。但他的「示愛」,不僅讓他愛的對象蒙受嚴重精神壓力,也導致一個無辜男人終身癱瘓跟死亡。這樣的「真愛」,絕對不是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