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膛手傑克】殺戮陰影百年不散,真凶身分的各類理論(三)

檔案調閱719次

特約調查員:達維

 

誰是開膛手傑克,誰是被害人?

Suspicious characters ‘With the vigilance commitee in the East End ‘. ‘Homeless ‘. ‘A suspicious character ‘. Illustrations made during the time of the Whitechapel or ‘Jack the Ripper ‘murders. Image taken from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Originally published/produced in London 1888. (Photo by The British Library/Robana via Getty Images)

 

前兩篇我們已經大致介紹了「正宗五案」這五案有許多共通點:屍體都被開膛剖腹,除了妮可絲之外,更都被取走部分器官。案發時間都在深夜,並且都在週五至週日。受害者都是妓女,除了瑪莉.珍.凱莉以外,其他四位都有點年紀,並且屍體都在戶外被發現。妮可絲與查普曼都是因為繳不出房租,當晚出門「加班」才慘遭毒手的。

開膛手傑克究竟是誰?關於他真實身份各式各樣的推測大致可化約為幾個元素,最大的三個是:外國人、有社會地位的人與瘋子。這些推測是怎麼出現的呢?讓我們來慢慢檢視──

不少當代論者提出傑克可能是女性兇手的說法。圖為瑪麗‧皮爾西(Mary Pearcey),謀殺情人之妻而被判處死刑,也被懷疑過就是開膛手「吉兒」(Jill the Ripper)。

當地有一個妓女社群。安妮.查普曼和瑪莉.珍.凱莉都是酒吧Ten Bells的顧客。按照「開膛手傑克」所說,他痛恨妓女。這或許跟他的創傷記憶有關,會不會他其實是妓女之子?又或者凶手自己就是女性?後面這個乍看之下有些異想天開的想法,是柯南.道爾提出來的凶手。延續這樣的想法,有人認為,凶手可能是個產婆。

由於當時東倫敦的居民相對貧窮,因此各種犯罪活動在當地也層出不窮。因此,一開始人們認為這些案件應該是黑社會份子所犯下。另一方面,做為猶太啟蒙運動的回饋,英、法等國在政策上對猶太人開放,吸引原本生活在俄國、東歐的猶太人移居。因此,維多利亞時期的東倫敦,有著大量的外籍移民。先前曾經介紹過的疑犯「皮圍裙」約翰.皮札,正是此地的外籍居民。在這樣的狀況下,民眾普遍認為「凶手是外籍的黑社會份子」。

查普曼命案後,風向開始轉變,人們開始認為凶手應該不是黑社會份子,但依然堅信「凶手是外國人」。認為是外國人的理由,除了該地外籍居民比例較高之外,前文中提到的信件也是一個原因。一般認為是凶手所寫的「親愛的老闆」、「來自地獄」等信,用字遣詞都較俚俗,不像是出自「純正的英國人」之手。因此大眾開始猜測傑克會不會其實是美國人

 

 

外國人、瘋子、醫生、假紳士

《化身博士》在當時社會引起廣泛迴響,也讓眾人懷疑起上流紳士或專業醫生面具下,藏著嗜血野獸的可能性。

至於「凶手是有社會地位的人」此一假說,則和命案發生前兩年,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ewis Stevenson)出版的知名作品《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有關。這個故事描述平時形象良好的主角傑基爾博士(Dr Jekyll),喝下自己發明的藥水後,激發心中的黑暗面,搖身一變成為身材、樣貌完全不同,喜好為非作歹的醜惡男子海德先生(Mr Hyde)。最終傑基爾博士無法控制海德先生的惡性,以及害怕永遠變成海德,因而自殺以了結自己的生命。由於開膛手案件所彰顯出的瘋狂,可說前所未見,因而在討論「凶手是什麼樣的人」時,人們廣泛地聯想到了這個故事。「凶手是有社會地位的人」、「凶手是瘋子」這兩個元素都可說來自傑基爾博士與海德先生的隱喻──會不會凶手其實有個體面的真實身份,犯下凶案只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呢?畢竟,每個人心中都有個黑暗面。尤其愈是有身分地位的人,心中想使壞的欲望在社會上必須被壓抑,無處發洩。一旦無法保持理智,確實可能會像海德先生那樣做出脫序的行為。要作奸犯科,又要保持像傑基爾博士品行優良的表面形象,那麼最適合的被害人,就是像妓女位於這樣社會底層的人。

那麼,誰有這樣的壓力,又具備專業的醫學與解剖技術,可以犯下以專業手法取走器官的查普曼命案呢?正好是醫生的傑基爾博士給了大眾靈感,會不會是醫生或醫學院學生呢?後來對凶手的看法當中,有幾位都是因為醫學背景而被點名為嫌疑犯。

艾倫‧柯明斯基,長期是開膛手傑克的熱門嫌犯之一。

沿著這條思緒往下想,會不會凶手已經控制不了另一個自己,永遠變成海德先生了?從此,產生了「凶手是瘋子」的這個元素,幾位精神病患也因此被點名為嫌疑犯。其中最著名的是艾倫·柯明斯基(Aaron Kośmiński),他是一名從俄屬波蘭移民至倫敦的猶太人,並於1891年住進精神病院。同時具備了「瘋子」與「外國人」兩個元素的柯明斯基,瞬間成了熱門凶手人選,迄今不衰。2014年9月,DNA專家亞里·羅黑萊年(Jari Louhelainen)宣稱他比對凱薩琳·艾道斯披肩上殘留的DNA後,這份DNA來自艾倫·柯明斯基,因此認為他是凶手。然而羅黑萊年檢測的可靠性,卻也受到不少質疑。由於事隔許久,披肩保存狀況不佳,檢體可能已被汙染。最受質疑的是,羅黑萊年的研究成果並未發表在有審查程序的刊物上,因此旁人無從重複驗證。

連續殺人案發生時,住在白教堂醫院的羅伯特·道森·史蒂芬生(Robert Donston Stephenson)也是這類嫌疑犯之一。由於史蒂芬生對神秘學與黑魔法頗有研究。因此又衍生出一種說法,這些連續殺人案,會不會其實是神秘學的獻祭儀式?

 

英國王室是幕後真兇?百年不止的陰謀論

維多利亞女王英年早逝的長孫阿爾伯特·維克托王子(Prince Albert Victor),身為要接掌大英帝國江山之人,其實藏有不為人知的秘密?

後世盛行的另一個凶手理論「王室陰謀論」,仔細檢證,應該是「凶手是有社會地位的人」與「凶手是瘋子」兩個元素的結合。這個說法,起源於外科醫生托馬斯·斯托厄爾(Thomas Stowell)。他認為開膛手傑克是名貴族,因為感染梅毒精神錯亂犯下連續殺人案。依其描述,嫌疑犯遂指向王位的第二繼承人阿爾伯特·維克托王子(Prince Albert Victor)。到了史蒂芬·奈特(Stephen Knight)《開膛手傑克:最終解答》一書,此說演變為英國王室為了掩蓋信仰英國國教的阿爾伯特王子與信仰天主教平民女孩安妮·伊莉莎白·克魯克(Annie Elizabeth Crook)結婚生子而製造出來的新聞事件。共謀此事的有英國王室、共濟會以及畫家華德.席格(Walter Sickert)等。派翠西亞·康薇爾《開膛手傑克結案報告》即是在此脈絡下以華德.席格為凶手。這些說法雖然吸引人,然而根據1701年王室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繼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防止大眾得知信仰天主教的潛在繼承人」這一犯案動機並不成立。然而這並不妨礙皇室陰謀論受到歡迎的程度。事實上,先前才有一部紀錄片宣稱甫才成為王妃的梅根.馬克爾(Meghan Markle),正是開膛手傑克的後代之一。

雖然有了這麼多的說法,也不時有人聲稱破案,本案仍舊真相成謎。為何傑克能夠逍遙法外?是什麼從中作梗,使本案成了懸案?首先,事發在龍蛇雜處的東倫敦,被害人都是社會底層的妓女,警方也只想息事寧人,初期由警方舉出的嫌疑犯都像是「替死鬼」。事情鬧大之後,媒體的報導大大地影響了我們對凶手身份的看法。「開膛手傑克」、「正宗五案」這些概念,以及「凶手」的來信都是透過媒體來到世人的眼前。一方面信的真實性存疑,很可能是記者偽造的。如果真的出自凶手之手,「傑克」也是個很瞭解媒體運作的人,正好可藉此給出錯誤訊息,誤導辦案。例如前面所說,信中用字遣詞不像純正英國人,也可能是刻意偽裝。另一方面,變身博士的隱喻被提出之後,因為太過符合人性,從此深植人心,各種說法都逃不開它的影子。因此,如果真凶其實不符合這個隱喻,我們也無從得知。而由於物證的缺乏,儘管我們如今知道這些說法的成因與限制,卻仍舊無法解開傑克的身世之謎。「開膛手傑克」到底是誰?世間應該會繼續的討論下去吧。

 

參考資料:

1.https://www.casebook.org/index.html

2.https://www.jack-the-ripp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