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不平安:瓊貝尼特・拉姆齊命案(下)

檔案調閱788次

特約調查員:冬耳

不是綁架案?!越演越烈的事態

拉姆齊家地下室平面圖。

但不管警方是否對他們心存懷疑,拉姆齊家仍然忙著準備贖金。準備到了一個段落,約翰‧拉姆齊想到要去檢查家中是否有可疑的跡象,便偕友人走進地下室──然而一打開門,他就看到了非常不尋常的景象:大量的血跡,以及一團白色床單。

約翰‧拉姆齊以顫抖的雙手揭開了那團床單,在那底下的,果然便是他們以為失蹤的寶貝女兒。原來,至始至終,瓊貝尼特都在家中。只是原本生氣盎然的靈動眼眸,再也無法張開。而原本紅潤的嘴唇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被貼上膠布,且脖子有明顯勒痕的屍體。

無論瓊貝尼特的失蹤是否為真,找出應為她的死亡負責的兇手,都成了警方的當務之急。驗屍報告顯示,死因是顱腦損傷與窒息,指甲留有他人皮屑,更有精液證據留存。這原本應該是得以快速破案的絕佳跡證,但警方馬虎的搜查程序,卻毀了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沒有偵辦此類案件經驗的當地警方,也沒有在第一時間就封鎖現場並且進行採證。而當瓊貝尼特遭綁票一事瞬間傳遍小鎮,親朋好友紛紛上門慰問,幾乎沒有人想到屋裡可能還有歹徒留下的蛛絲馬跡,現場因此遭到了污染。

又回到勒索信

既然無法比對家中跡證,於是警方就回到了筆跡查驗的老路。宣稱沒有嫌疑犯的警方,卻多次傳喚拉姆齊夫妻兩人,甚至讓帕西前後遞交了五次筆跡證明,此舉自然引起了媒體的懷疑。約翰在航太研發產業工作,帕西是前選美皇后,活躍於當地社交圈,兩個孩子聰明伶俐又漂亮,恰好符合人們對美國幸福家庭樣本的想像,而有錢人家裡發生的命案愈獵奇,大眾就愈有興趣。

也曾經是選美皇后的帕西拉姆齊。

帕西和女兒的關係就此受到了層層檢驗。還沒找到確實的證據之前,她做為母親卻讓女兒出事,彷彿就是一種罪,必須接受大眾的審判。她如此執迷於女兒的選美比賽是不是有什麼隱情?瓊貝尼特天真可愛,有時還會尿床,是不是因為母親教養之下的壓力創傷反應?把一個小女孩裝扮得跟女人一樣性感美麗,是否引來了不法之徒的覬覦?

約翰‧拉姆齊懸賞五萬美金,更重金聘請兩位筆跡鑑識專家、兩位調查員,其中一位是前FBI罪犯人格側寫專家約翰‧道格拉斯,但即便如此,依然有許多聲音質疑這些都是作戲。於是,勒索信的筆跡鑑識這條線索,不僅沒有傳出好消息,只對受害者家屬造成了重大傷害。儘管精液比對排除了拉姆齊一家人的嫌疑,但博爾頓郡警方多年後才發出拉姆齊一家人並無涉案的聲明。2006年離世的帕西,雖然在死前終於獲得官方承認清白,但多年來人們以異樣眼光看待她的創傷,或許直到她離世,都還在折磨著她吧。

就在帕西離世的同一年,一個名為約翰‧馬克‧卡爾(John Mark Karr)的美國公民,宣稱他就是瓊貝尼特的兇手。在泰國曼谷落網的卡爾,真的是這起世紀命案的凶手嗎?然而,關心瓊貝尼特之死的人又再次失望了。因為不僅精液證據並不相符,卡爾本身甚至有案發當天在阿拉巴馬州與親友度聖誕的不在場證明!那麼,為什麼他宣稱自己就是此案的兇手?原來卡爾過度著迷媒體對瓊貝尼特的後續報導,最終幻想自己就是那個凶手。

 

瓊貝尼特之死,映照出了美國人的什麼?

事件未發生之前,快樂的拉姆齊一家人。

美國幅員廣大,對很多人而言,重大凶案都發生在美國大城市,可能是那地方人口混雜,什麼人都有,犯罪率高,治安自然不好。博爾德郡可不同,人口相對單純,第15街755號離科羅拉多大學更只有三個街區遠。這樣一個平靜的郊區,竟然發生了這樣血腥殘忍的案件,不僅事發之後的熱度驚人,無數的媒體湧入博爾德郡,四處探問小道消息,舉凡帕西的選美嗜好、瓊貝尼特幾歲還在尿床等等都可能是媒體斷案的線索。全國和地方媒體視之為另一個辛普森案,更紛紛重金購買瓊貝尼特的任何影像和資料,好萊塢甚至已經準備找來知名編劇,籌拍電影。民眾對新聞的渴求無法饜足,正期待能見到更多符應美國黑暗面的故事。就連二十多年之後,此命案一直都是美國媒體熱切關注的目標。網路上各種詳細的案件時間表、警方的調查報告、拉姆齊夫婦記者會的影像分析,各種揣測和陰謀論甚囂塵上。失去瓊貝尼特的家庭與當地居民,根本沒有時間為她感到哀痛,也來不及撫平自己的驚嚇與憂傷。

2016年,Netflix 一部名為《童心無歸處》(Casting JonBenet)的紀錄片中,導演帶著團隊來到博爾德郡,原本想要還原瓊貝尼特謀殺案始末的他們,卻在尋找重現演員時,意外地揭露了美國民眾自身的此案的情感投入,以及他們對自身「美國式生活」的關係焦慮。

Netflix製作的《童心無歸處》。他們熟知的,只是台上盛裝的瓊貝尼特,並非她本人。

在劇中,無數來試鏡帕西一角的中年女性被要求揣摩帕西的心境。一邊揣摩的同時,這些女性開始顯現出對母職黑暗面的思考、對「理想女性」的期待和自我要求、對年老色衰的憎恨,以及親職責任等等問題。另一方面,試鏡約翰的中年男性,對約翰身為父親,在家中扮演的角色與職責卻並未多所反思,而是大部集中在同理約翰作為一個「失去女兒的父親」。這從側面反射了即使在號稱男女平權的美國,父親依然長期被視為「不用對家庭或教養負責的人」。

在《童心無歸處》中,製作團隊訪問到一名兄長遇害的女子。同為被害者家屬,該女子卻無法理解拉姆齊夫婦在面對媒體時的冷靜與理性。甚至認為他們之所以不為女兒悲痛失聲,必然是因為他們有著不可告人的祕密。而這顯然也是美國社會對拉姆齊夫婦的主流觀點。然而,每個人表現悲痛的方式都不一樣,難道非得要在鏡頭前崩潰,才是「真情流露」嗎?

生在富裕家庭的瓊貝尼特惹人憐愛,她的死也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但卻不是每個遭綁架或謀殺的兒童都能有此待遇。

從上述的討論中,可以發現瓊貝尼特一案,實際上更像是一面反射出社會觀念的鏡子,從每個人的言談中,折射出屬於美國社會的價值觀。每個人都認為他們懂得瓊貝尼特與她的家庭。但事實上,他們認為自己熟知的,只是台上盛裝的瓊貝尼特。作為一個孩子的瓊貝尼特,其實從未出現在世人的眼前。而她到底是為誰所殺,因何而死?答案仍在迷霧之中,等待越來越渺茫的破案可能。

 

 

 

 

 

資料來源

  1. 紐約時報選美小皇后事件年表
  2. 瓊貝尼特拉姆齊一案筆錄
  3. Netflix 紀錄片 童心無歸處 (Casting JonB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