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屍體在說話》──我們與理解死者人權的距離

冬陽/調查員 檔案調閱369次

幾個月前參加一場書籍評選會議,席間同其他評審聊到以思覺失調症為題的華文創作漸趨多元,想來是拜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影響(打個廣告,舞台劇即將公演)。這讓大眾能更寬容地看待並積極探討精神疾病去汙名化一事,相關出版品不再囿於略顯偏狹的醫學研究和社會觀察,源自台灣本地觀點及獨特經驗的文學與非文學作品也多了起來──轉念一想,法醫鑑識題材著作似乎也循相同模式蓬勃繁衍,或許能藉這個角度來談《屍體在說話》一書。

超過30年的暢銷書

《屍體在說話:日本法醫之神帶你看死又看生》是柿子文化於今年(2020)五月出版、由前東京都監察醫務院院長上野正彥執筆的著作,「屍體在說話」是原書名「死体は語る」直譯,副書名則點出全書寫作宗旨。上野正彥在台灣的譯作不算少,計有《那些屍體教我的事:日本首席法醫的處世哲學:從死亡找尋生命的意義──獻給活出未來年輕的你們》(八方)、《法醫才看得到的人體奧祕》(如果,有文字和彩繪圖解兩種版本)、《我不是這樣死的:離奇屍體再鑑定,法醫現場的犯罪診斷報告書》(電腦人),以及柚原瑠璃子作、上野正彥監修的「法醫鑑定現場」系列小說。單從這些著作的書名即可窺知,現年91歲的退休法醫恪守本職學養卻又以不同面向娓娓道出其工作領域的知識性、哲學性與故事性,或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大眾對「非自然死亡」的理解認知。

雖然世界各國會依自身民情及律法設計而對死亡做出不同的描述界定,倘若遇上非自然死亡或異常死亡的狀況時,幾乎都會積極動用公權力加以偵查。對多數人來說,可能會直覺聯想到背後有犯罪陰謀蠢動,實務上其實還含括了諸如大型暴力與意外事件、涉及國家安全與公共衛生的醫療災害,以及民事爭訟、社會保險理賠等情事,然而這一切終將指向「死者的人權維護」。上野正彥在《屍體在說話》收錄的44個真實故事中不時提及死者的人權,其目的並非展現「我掌握了你尚未察覺的真相」這般名偵探式的倨傲、或者力推科學知識普及化的大眾教育性格,而是反覆確認一位醫者在無法挽救性命的法醫工作上,究竟能對這個社會與全人類提供何等貢獻。

相驗兩萬名死者、解剖五千具遺體

1929年生於茨城縣的上野正彥,東邦醫科大學畢業後就進入日本大學醫學部法醫學教室進行相關研究,自陳「……想來想去,始終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科別……與其貿然成為臨床醫師為人看診,不如先研究人的問題,即生存的意義乃至死亡為何……即便日後回去當臨床醫師,這兩、三年的研究生活也絕對不會白費」。他可能沒想過,這一頭栽入就是三十年過去,相驗兩萬名死者、解剖五千具遺體,退休前四年在時事通信社《厚生福祉》雜誌總編輯的邀請下撰寫「以法醫為觀點的隨筆」,最終結集成《屍體在說話》一書,於1989年出版。

是的,你沒看錯,這是一本出版超過30年、在日本累銷超過70萬冊的長銷之作,看似隨興、以為缺乏脈絡架構的文字背後,展露信手拈來都是故事的引人入勝,同時記述各種人性的矛盾脆弱、律法的闕漏不足、生命中難以彌補的遺憾、人際間的無私溫暖云云,透過死亡解讀人生,讓讀者脫離旁觀、置身現場,閱畢後在心底萌生迴響。

是時候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法醫學了

有趣的是,這本書可不是第一次譯介來台,早在1997年就由志文出版社選編進「新潮文庫」,當年的書名是「聽聽屍體怎麼說:法醫學的故事」,封底還以今日讀來略顯八股的「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給予定位,顯然偏重在知識傳達層面上(新潮文庫在彼時確實扮演這樣的角色)。內容未另增修的同一本書(只多了文庫本後記),比較過不同的編輯文案便能察覺二十年後的閱讀情境有很不一樣的變化,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能較過去採取更進步的觀點闡述並引發收視觀眾共鳴,而這也正是《屍體在說話》能歷久彌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