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過福壽螺這一造成生態浩劫的外來種是在1970年作為糧食引進台灣的,但我們很少提到,非洲大蝸牛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被引入。
早在1932年,時任台北帝國大學教授的下條久馬一,以食用為目的自新加坡引進了20隻非洲大蝸牛,但初次嘗試時,這些蝸牛因為不耐冬季低溫全數死亡,直到隔年再次引入才終於飼育成功。然而,就像是福壽螺一樣,非洲大蝸牛對台灣的適應力太好,對台灣的環境生態造成了重大危害,及至今日,非洲大蝸牛不但是日常最容易見到的蝸牛,還常常成為庭園或田地間的有害生物。
這難免令人懷疑,當初引入這些腹足綱的軟體動物時,到底為什麼會認為它們有實用價值呢?
盤中珍饈炒蝸牛
答案是,因為這些非洲大蝸牛真的很好吃。
這不只是老一輩在貧困時少數容易取得的蛋白質來源,同時也是他們至今難忘的好滋味。倘若在使用有機農法的田中撿拾蝸牛,這些長輩都有可能閒下心來,仔細花時間以啤酒或鹽巴搓去蝸牛的黏液,備好大蒜、辣椒與九層塔等香辛料去除土腥味,炒上一盤鹹香有嚼勁、狀似海盜帽的蝸牛肉。
可惜的是,在美味背後,潛藏著寄生蟲的危機。有良知的的炒蝸牛專門店甚至會在顧客上門時,將打蟲藥當成免費小菜,先一步送到饕客口中。即使是面對經仔細處理,烹飪至全熟的蝸牛肉都要嚴陣以待,更別說是無法殺死寄生蟲的生食蝸牛了。
美食佐以寄生蟲
三十多年前,家喻戶曉的金蘭醬油家族,就曾經因為生吃蝸牛,導致兩代五口人喪生。這起不幸事件發生於 1985 年,當時金蘭醬油第二代負責人鍾秋桂先生誤信偏方,在桃園家中別墅自行飼養蝸牛,供全家人食用。
根據鍾秋桂的司機回憶,鐘秋桂「很重視養生,去日本玩時聽到人家說生吃蝸牛很補,就自己在家裡養了非洲大蝸牛,還親自餵蝸牛吃青菜,一直等到蝸牛排出綠色糞便後才做成生菜沙拉吃」。但自行飼養仍然可能受到病原體汙染,凡是未經加熱的飲食都有其風險,鐘秋桂所飼養的蝸牛身上,便帶有危險的廣東住血線蟲。
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全世界第一個報告病例便是發生在台灣,1945年台南縣一名15歲日本男孩之脊髓液中首先發現幼成蟲;這種寄生蟲早年在屏東、高雄一帶甚為流行,其中以生食螺類感染最為常見,而生機飲食者未洗淨蔬果感染的事件亦偶有所聞。
廣東住血線蟲最佳的飼主並非人類,因此其幼蟲誤入人體後,無法於人體發育為成蟲,僅可發育至第五期幼蟲,並且在病人發病兩週內死亡,後被人體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分解吞噬。即使如此,這仍是危害甚巨的一種寄生蟲,因為目前沒有任何驅蟲藥可阻止廣東住血線蟲侵入人腦引發腦膜炎,只能在病發時以類固醇降低腦部發炎,施打降腦壓藥,減低腦組織壞死引發的紅腫症狀。更由於廣東住血線蟲侵入腦部時會在腦內爬行亂鑽,即使沒有死亡或成為植物人,仍可能因腦細胞被破壞而受到永久傷害。
生食蝸牛險滅門
鐘秋桂一家人在6月27日當天便是因為生食非洲大蝸牛而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引發腦膜炎,最後導致鍾秋桂夫妻、其母鍾林腰、長子鍾德富不幸身亡,即使是倖存的次子鍾德尚,也在臥床10多年後過世。家族企業中,只有當時人在海外,排行第三的鍾德亨逃過一劫。
這起著名慘案於當時造成社會震驚,自此之後,人們更加注意飲食衛生,也不再聽聞台灣本地人生食蝸牛的案例。
然而,經過加熱與重重手續烹調的蝸牛,由於相對安全許多,仍然是花東一帶的特色美食。要是哪天途經東部,見到寫著「炒螺肉」的招牌,不要懷疑,店內販售的很可能正是這令人有些不安的野味。
[the_ad id=”8081″]調查員
成天窩在總部最底層,身高最矮,脾氣最壞。不喜歡動,也不喜歡會動的生物。不愛說話,對於自己無法解釋的事情十分排斥,看到「水逆」的說法或「星座運勢」會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