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體壇 十大謎團(下)

唐嘉邦/調查員 檔案調閱718次

在看過台灣體壇十大謎團(上)之後,是否更好奇剩下的5個謎團是什麼呢?

5. 職棒元年傳說中的謎之比賽

在老職棒球迷的記憶中,在職棒元年有一場傳說中的謎之比賽,它沒有列入比賽紀錄,但是卻在正式的職棒球場──台北市立棒球場舉行。最特別的是,比賽的雙方竟然是職棒球員和球迷。

有沒有搞錯?球迷為什麼可以進到球場內和球員一起比賽。現在的職棒球迷大概很難想像,職棒草創階段的比賽可以那麼「隨興」。

讓我們回到30年前,看看那一天發生了什麼事。1990年6月7日,晚間原定在台北市立棒球場有一場兄弟與味全的龍象大戰,但是由於下午3點左右,下了一場豪大雨,導致場地積水。

4點的時候聯盟工作人員、裁判見場地積水嚴重,向已先到場的味全龍隊提前表示本場比賽將延賽,球員便離去。20分鐘後,兄弟象隊抵達球場,得知聯盟宣布延賽,也讓球員離開球場。

沒想到,到了4點50分左右,天氣開始好轉。許多剛下班、放學的球迷沒想到聯盟早已宣布延賽,到了球場想要到售票口排隊買票時,才發現根本不賣票,數千名球迷聚集在球場外,向聯盟抗議明明是好天氣為何不比賽?

大家別以為抗議延賽這種事沒什麼用,在職棒元年抗議還真的有用。

10天前,5月28日端午節當天下午1點,原本要舉行的兄弟象與三商虎之戰,由於早上降下傾盆大雨,聯盟在賽前2小時宣布延賽。不料宣布後不久,天氣突然放晴,到場的球迷強烈要求一定要打,否則難得的假日休閒活動豈不是要泡湯,導致場面一度火爆失控。

當時聯盟為了安撫已到場的象、虎兩隊球迷,決定趕緊把兩隊球員叫回來比賽。為了找回球員,聯盟透過各種管道找人,甚至拜託廣播電台插播快訊,終於在數小時後找齊選手比賽。但晚間同一球場原本還有的另一場味全龍與統一獅之戰,反而因前一場比賽的恢復開打而被延賽。

回到6月7日這場比賽,面對現場球迷的「熱情」,聯盟員工顯然招架不住。眼看大批人潮沒有散去的跡象,聯盟決定和10天前一樣,想臨時把兩隊球員叫回比賽。但味全龍表示,已向球員告知該晚可放假,臨時沒辦法快速聯絡到每個人(畢竟那是個沒有手機的年代),因此聯盟復賽的計畫落空。

然而,場外球迷仍然沒有散去的跡象,聯盟竟然異想天開的提出「友誼賽」的想法。決定能聯絡上多少球員是多少,特別是兄弟隊的宿舍就在附近,比較容易找到一些球員,不足的話也沒關係,要人有的是,場外可是有一、兩千人都想搶著進場啊!

於是,聯盟開放球場看台讓球迷免費進場,甚至讓球迷進到場內與趕到現場的球員同場競技。因此這天晚上出現了穿著藍白拖的球迷上場投球、身著牛仔褲的打者揮舞球棒的場景。

據說這場比賽打了約莫三局,到了近9點時,味全龍隊幾名球員也趕到球場與球迷同歡,最後龍、象兩隊兩隊各派三人上場進行全壘打大戰,「棒球先生」李居明、「萬人迷」王光輝、帝波、龍隊副領隊趙士強、羅士幸、馬斯等人輪番上場獻技,才讓現場球迷心滿意足的回家。

4. 中華職籃垮台之謎?

1994年開打的中華職籃CBA,是台灣繼1990年開幕的中華職棒後,第二項職業運動,同時它也是亞洲除了菲律賓PBA外第二個職籃聯盟,比起如今職籃發展已臻成熟的中國CBA、南韓KBL、日本B League,都更具有歷史。南韓的KBL在成立之前,甚至還曾來台考察台灣的職籃經驗作為效仿對象。

中華職籃開打後,一度造成風潮,仿效美國職籃NBA的規則,以全新的樣貌取代了早期的業餘甲組籃球聯賽。球隊也從創始的宏國、裕隆、泰瑞、幸福水泥4支球隊,第二季開始又增加了宏福、中興(後更名為達欣)兩隊。期間塑造出如鄭志龍、周俊三、黃春雄、東方介德、顏行書等球星。

然而,中華職籃從成立到解散,僅存在短短五年。但是它明明不像職棒曾經發生過類似簽賭案之類的毀滅性醜聞,甚至連球員薪資到了解散前一年,都仍在持續成長,也沒有解散的跡象。但為什麼這個聯盟彷彿是在一瞬間崩塌解體,多年來許多球迷都很難得出明確的答案。

其實原因有很多,包括大環境的轉變、球團的經營思維落後等等,而最直接的因素就是電視轉播權利金合約的糾紛。

中華職籃可以說是搭上台灣經濟榮景的最後一班列車成立的,由於職籃元年的成功,第二年增加了兩支球隊,每支球隊還得支付6000萬元權利金。職籃二年開始更是和東森電視簽下一紙三年3億2800萬的巨額電視轉播權利金合約,讓中華職籃這塊招牌更是顯得「金光閃閃」。

但是1998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台灣也受到波及,成立職籃球團的幾間母公司都多少受到衝擊。剛好此時正好進入中華職籃與東森電視間轉播合約的最後一年,雙方在權利金合約問題上發生爭執。

東森希望能重議職籃五年的權利金合約,但中華職籃堅持東森需履約立刻支付頭期款。最終因為雙方談判破裂,CBA拒絕東森進入現場轉播,東森也以拒絕支付電視權利金作為反制。沒想到這筆權利金一抽出,中華職籃幾乎是立刻倒地,快得令人猝不及防。

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狀況,主要就是中華職籃各球隊在之前的幾年,靠著這筆鉅額的電視權利金讓自己有了「金雞母」的錯覺。球團在每季開幕前,一場球都沒打的情況下就可賺進大把鈔票,但卻沒有好好思考如何投入進行永續經營。只是一再地提高球員薪資,而沒有考量一旦失去這筆資金來源後要如何因應。導致與東森談判破裂被抽銀根後,球團一時間不知如何面對,只能應聲倒地。

中華職籃在經濟榮景的大環境下成立,同時又遇上電視台送上大筆權利金,然而卻因為沒有完善規劃,只能看天吃飯,最終以倒閉收場,似乎也不冤枉。

3. 台灣曾是足球王國?

足球是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無庸置疑,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更是牽動全球人民的心。但足球在台灣卻始終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運動,長期以來以「足球沙漠」之名聞名於世。

但其實台灣曾經是足球王國,你知道嗎?

1950、60年代,當時還能以中華民國名義出征國際比賽的我國代表隊,曾是亞洲第一級的強隊,兩度奪得亞運足球金牌、一次亞洲盃季軍,並打入1960年羅馬奧運。每當足球國家隊在台灣的主場比賽,總是爆滿轟動,即便亞運、亞洲盃等重要賽事都是在國外比賽,但代表隊奪冠返台後,仍然吸引大批民眾追捧,舉辦冠軍遊行更是萬人空巷。

在這段期間,台灣棒球尚未進入「少棒旋風」時代,雖然民間風氣頗盛,但並未達到「國球」的地位。相對而言,在大陸即十分盛行的足球與籃球,在國民政府遷台後,依舊是政府相當重視的項目,連帶著也更受到媒體的注目。

不過,這時候的足球國家代表隊的成員,基本上大多是由香港球員組成,而這批來自於英國殖民地的職業球星,造就了當時中華民國的輝煌足球成績。

或許現在的民眾很難理解,為什麼香港球員可以代表中華隊出戰。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早在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國家足球隊的組成便以上海、廣州、香港等足球發達地區為主。遷台後,代表隊的遴選範圍縮小為香港與台灣。而擁有亞洲第一個職業足球聯賽的香港,其出身的球員顯然更具競技實力,也因此,這時期的中華民國代表隊,幾乎都是香港球員。

據說當時在香港球界,能入選中華民國代表隊,成為「中國代表」,是香港球員的第一選擇,選不上中華隊的成員,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接受第二志願香港隊的徵招。

儘管因為香港球員的助陣,使得國家代表隊的實力大增。但另一方面,因為香港球員與台灣本土的連結不深,對於台灣足球年輕一代的培育無法起到承先啟後的效果。

1971年,香港及台灣達成協議,停止再選拔無中華民國國籍的香港球員代表中華民國參加比賽。自此我國足球生態驟變,不僅頓失強援,也無本土後起之秀繼起,導致國際賽成績一落千丈。

此時,剛好也是「少棒旋風」開始席捲全台的年代,棒球逐漸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也是政府為了宣揚國威的重要工具,而足球便從此被打入冷宮。

2. 台灣是世界棒球前五強?

台灣的棒球自從紅葉少棒旋風,及隔年金龍少棒首度奪得威廉波特世界少棒冠軍後,棒球彷彿開始承擔起背負國家命運的重責大任。因為當權者發現,原來棒球竟然可以用來作為凝聚國人士氣、宣揚國威的工具,也將棒球運動一步步推向「國球」的地位。

台灣從1960年代末開始,幾乎年年在少棒、青少棒、青棒的國際賽會(這時間我國主要參加的是世界少棒聯盟LLB舉辦的三級棒球賽事)上有所斬獲,甚至多次在同一年每級代表隊都奪得世界冠軍,達成「三冠王」壯舉。姑且不論這個「世界少棒聯盟」與「國際棒總」毫無關係的組織所舉辦的賽事是否真正具有代表性,但我國代表隊確實成績斐然。

到了1980年代,這段三級棒球黃金時代培養出來的一批批小球星們都長大進入成棒階段,我國的成棒隊也開始在國際賽事中取得佳績。整個1980年代,我國成棒代表隊共奪得1次奧運銅牌(1984年洛杉磯奧運棒球算示範項目)、3屆亞洲盃冠軍、1次世界盃亞軍。這可是極為出色的表現,也因此當時台灣媒體將自己封為「世界棒球五強」之一,與美國、日本、古巴、南韓並列。

單看這樣的比賽成績,我們似乎確實稱得上「世界五強」,但內行球迷都知道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件事,當時的棒球國際賽事是不開放職業選手參加的,而當時全世界最頂尖的棒球員大都聚集在美國、日本及南韓這幾個擁有職棒聯盟的國家打球,而職棒球員因為不是業餘身分,無法參加國際賽事。

那麼當時各國的代表隊都是由那些成員組成呢?當時的國際賽事,美國派的是大學生、日本與韓國則是大學生或社會人,中南美洲各國則充斥著被美國職棒小聯盟體系退貨或是根本進不去的球員。只有台灣與古巴,因為國內的棒球並未職業化,因此我們能選出的球員,雖然美其名是業餘選手,但其實就是最頂尖的一批,能拿到好成績,似乎也和對手並非頂尖有關。

1990年中華職棒開幕,不過當時特別留了一批巴塞隆納奧運培訓隊未加入職棒,而這批球員也確實替我國拿下了奧運銀牌。但此後,台灣在國際賽場上的表現受到頂尖選手流入職棒的影響不若以往,甚至無法取得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的參賽資格。

1998年起,開放職棒球員參與國際賽,比起美、日等國,台灣一直是職棒球員參與度最高的國家。可是儘管最高水準的美國職棒大聯盟,仍不開放球員代表各自母國參賽,但我國在國際比賽的表現得差強人意。

2003年起,由大聯盟主導的WBC世界棒球經典賽創立,開放大聯盟球員參賽。許多台灣人這時才第一次發現,原來台灣距離世界棒球的水準有多遠。美、日、韓等棒球強權不說,包括多明尼加、委內瑞拉、波多黎各等幾乎全隊都是大聯盟球星。而2005年王建民帶起的大聯盟旋風,更是讓國人更加了解自身的棒球實力定位。

不過,台灣在2019年的世界棒壘球總會(WBSC)世界排名中,依然高居第四名,儼然仍是「世界五強」之一,而且是名正言順。但是這個排名積分統計方式完全無法顯示球隊實力(簡單來講從少棒到成棒,參與國際賽事越踴躍的國家,原則上能拿到的積分就越多,而台灣向來最愛參加國際賽),現在也沒有球迷會真的相信我們就是「世界棒球五強」之一了吧!

1. 真假紅葉少棒?

1968年紅葉少棒隊以7:0的比分擊敗日本關西少棒隊,掀起一陣「紅葉旋風」,開啟了台灣的三級棒球的極盛時期。紅葉少棒隊「赤腳跑壘、以樹幹為棒、以石為球」的刻苦環境,更是被政府及媒體輿論塑造成堅毅不拔的「紅葉精神」。

但你知道嗎?你的紅葉少棒其實不是你的紅葉少棒。當年的紅葉少棒隊13名成員中,有9人是冒名頂替,如此奮鬥激勵人心的故事背後,是大人及官員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造假,讓這個故事蒙羞。甚至連當年的對手日本關西少棒隊,都被媒體「膨風」成世界少棒冠軍,以替紅葉的勝利再增添光彩。

讓我們來還原當年所有事件:

1968年3月,紅葉國小獲得「第一屆全國秋茂盃少棒賽」冠軍。同年5月,獲得「第二十屆全國學童棒球賽冠軍」。但是當年6月,就有來自台南市的23位立人國小少棒隊球迷,聯名寫檢舉函寄給當時的台灣省教育廳長潘振球、中華全國棒球委員會及各報社。指控學童盃冠軍紅葉國小隊及亞軍嘉義市垂楊國小,在參加全省性比賽時,有選手冒名頂替的情事。

但台灣省棒球協會審查報名文件,並比對選手照片及戶口名簿,認定紅葉國小的所有選手均合乎比賽資格(事後被證實是校方在從鄉公所領取的隊員戶籍謄本上貼上冒名頂替隊員的照片),此事暫時平息。

同年8月,作為學童盃的冠亞軍球隊,紅葉與垂楊國小代表台灣出戰來訪的日本關西少棒選拔隊。8月24日,日本關西少棒隊以1分險勝垂楊國小。8月25日,紅葉國小以7:0大勝對手,全台為之瘋狂。這也是第一次,台灣透過棒球將全國人心凝聚在一起。

與此同時,代表遠東區參加世界少棒聯盟比賽的日本和歌山少棒隊,剛好在25日凌晨,於美國奪得世界少棒錦標賽冠軍。或許是為了讓這個具有戲劇色彩的紅葉旋風再增添光彩,政府與媒體開始宣稱紅葉國小擊敗的是「世界少棒冠軍」。但事實上,紅葉國小擊敗的關西少棒選拔隊除了與世界冠軍和歌山少棒隊同樣來自於日本關西地區以外,其他完全沒關係。

聲名大噪的紅葉隊開始受到各界追捧,被官方安排到日本和菲律賓訪問,希望他們去進行約一個月的巡迴賽。但風光之下,校方與選手似乎忘了自己是冒名頂替的事情,紅葉隊在辦護照時冒名頂替醜聞曝光,因而遭到調查。

隔年4月,台東地方法院判決紅葉國小少棒隊超齡學童冒名頂替案,校長胡學禮、教練邱慶成、管理曾鎮東依偽造文書罪,各被判刑一年,緩刑二年。

調查發現,原來因為紅葉國小光是六年級的男生人數根本無法湊足一支球隊,為了讓球員能夠參加比賽,校方只好找已畢業的校友來幫忙打球。當時全隊13人有9人冒名,與日本關西少棒一戰中,先發9人裡,也有6人是頂替。

這項判決讓紅葉少棒蒙上了造假與作弊的陰影,而原本政府已安排紅葉隊小球員的就學與照顧,也因為涉案而化為烏有。冒名球員們回復了原本的姓名,繼續在台東山地生活,生活大多過得並不如意。

有紅葉球員後來接受訪問時曾說:「我們也沒想那麼多,大人叫我們去打球,我們也就去了。」聽來令人無限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