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血的玫瑰小鎮】私生子、惡魔,與《伏尼契手稿》的崇拜者

慕痕/調查員 檔案調閱874次
庫姆洛夫城堡區夜景

位於捷克共和國波西米亞地區南邊的庫姆洛夫(Český Krumlov),是個以「波西米亞紅屋頂」聞名的美麗小鎮。這個被伏爾塔瓦河環繞的地區,幸運地躲過了五百年以來的戰亂,坐擁古老的城堡與底下的城鎮,以此成了世界文化遺產,每年湧入大量的觀光客。

然而,看似與世無爭的優美村落,背後卻掩藏了大多數的遊客所不知道的慘案。

被轉手的美麗小鎮

簡稱為「CK小鎮」的庫姆洛夫,經歷過許多不同的政權。其中,最繁榮的年代是西元1302到1602間、由羅森堡家族統治的300年;羅森堡是當時波西米亞貴族的其中一條血脈,其家徽為五瓣的紅色玫瑰,因此在整個小鎮上,看得到紅玫瑰圖騰的大多數外牆與建築,都是那時候留下的。後來羅森堡家道中落,家境困頓,於是在1602年將CK小鎮這爿領土與城堡賣給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魯道夫二世。

魯道夫二世被後世稱為「庸碌無為的魯道夫」,也很不合群地並未正式結婚,卻有個情婦,生下不少孩子。最大的兒子叫做朱利烏斯‧凱撒(Don Julius Caesar d´Austria),儘管是庶出,魯道夫倒是十分寵愛這個孩子,從以凱撒大帝為其命名便可看出父親懷抱的期望;他同時給予朱利烏斯完整良好的教育,甚至已在宮廷中安插好給兒子的工作。

然而,十幾歲的朱利烏斯已經有許多精神障礙的徵兆,例如沉迷酒精、暴力與虐待傾向,常常召集狐群狗黨前往鄉下綁架並虐殺農村女孩。後來魯道夫二世不敵輿論的壓力,將朱利烏斯暫時安置到庫姆洛夫城堡,一部分是遠離宮廷,一部分是希望治療朱利烏斯的身心疾病,於是派遣理髮師皮丘勒(Zikmund Pichler)陪同、治療朱利烏斯。

以現今的知識來說,讓理髮師來治療精神病患似乎有違常理,然而對中古世紀的歐洲來說,理髮師的身分等同於外科醫生,擁有執行手術或醫療措施的權利。如今理髮店所看到的紅、藍、白三色旋轉柱便是動脈、靜脈與繃帶的象徵。在那個醫學知識尚未發展完整的黑暗時代,「放血」是個經常使用於精神症狀的療法,歷史淵遠流長,並廣受許多地區的醫生所推崇,甚至到了啟蒙時代都還有人持續著放血療法。現在看來荒謬可笑的治療方法,當時也確實害死了不少人。

因此,即使在這段庫姆洛夫的歷史記載中,並沒有完整描述一個「理髮師」如何「治療」朱利烏斯的精神症狀,但從各種與中古歐洲醫療相關的歷史記載中,我們隱約也可猜測出皮丘勒的「治療」並不怎麼符合今日人道主義的標準。

大難不死,但也無後福的女孩

皮丘勒除了負責治療外,也帶了女兒瑪爾凱塔(Markéta)當助手──沒想到朱利烏斯竟迷戀上瑪爾凱塔,兩人還很快便開始同居。可惜好景不長,小倆口發生衝突,朱利烏斯一怒之下砍傷了瑪爾凱塔;因為以為瑪爾凱塔已經死了,朱利烏斯以當時在波西米亞地區流行的拋窗(defenestration)方式,將瑪爾凱塔從城堡的窗戶往外丟。庫姆洛夫城堡坐落在河谷的懸崖上,俯瞰著伏爾塔瓦河與整個庫姆洛夫小鎮,瑪爾凱塔因此掉落河谷,幸運沒死的她躲藏起來,以避免朱利烏斯的追殺。

當朱利烏斯聽說了瑪爾凱塔還活著的消息,便要求皮丘勒交出女兒;皮丘勒當然不肯,竟被關進了監獄五個星期,朱利烏斯還以殺死皮丘勒為要脅,迫使瑪爾凱塔現身──而女孩回到城堡的隔天,便被朱利烏斯殘忍地殺害並分屍。當地的歷史學者布熱贊(Václav Březan)還寫下了當時的事件:「在2月18日,朱利烏斯,國王邪惡與糟糕的私生子,對他的床伴、理髮師之女做出了不可置信的惡行。他砍下她的頭並分屍,使人們只能將散裂的屍塊放進棺材。」

這段悲劇被琳達‧拉芙蒂(Linda Lafferty)寫成小說《放血者的女兒》(The Bloodletter’s Daughter) ,除了描述朱利烏斯的殘暴與瑪爾凱塔的悲慘,也描述了中古世紀歐洲宮廷是如何掩蓋家族與皇室的醜聞;在那些美輪美奐的建築與如詩如畫的風景下,隱藏的卻是可怕的人性。

恐怖情人的下場

瑪爾凱塔的事在歐洲皇室引起軒然大波,縱然是寵溺自己的私生子,魯道夫二世仍無法壓制所有輿論,終於下了將自己兒子禁閉一生的命令。根據紀載,朱利烏斯再也沒有離開過庫姆洛夫城堡。自此之後,朱利烏斯的症狀不斷惡化,他自言自語、不願外出,不注重外表、不刮鬍子、不洗澡,全身散發無法忍受的臭味,無法控制情緒會將物品丟出窗外,躺在房間的垃圾上面入睡,覺得冷就把之前脫下來的衣服拿來蓋,甚至拒絕食物。據說他的生活狀況可怕到連僕人都不願走入惡臭與長滿蟲子的房間給予照護。

在今日已較有脈絡與基礎的身心醫學科診斷中,朱利烏斯早期虐殺村姑的行為,可能會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而後期的邋遢、不注重衛生到影響身體健康的狀況,則偏向於思覺失調症的負性症狀;無論是哪一種,在科技發達的現代都相當棘手,更不用說將許多身心疾病都列為惡魔上身的迷信年代。

1609年6月25日,朱利烏斯在跌倒後因為潰瘍破裂導致窒息死亡──以現今醫療常識來看,這段記載沒辦法給出真正的死亡原因。魯道夫二世仍為兒子辦了場隱蔽的葬禮,並打算找機會將墳墓移到正式的皇家陵墓。不幸地,在此之前,魯道夫二世便已過世,因此直到現在,也沒有人知道朱利烏斯真正的下葬地點。某些歷史研究者也提出朱利烏斯並沒有死,只是在皇室的保護下繼續低調地生活著,可惜缺乏正式的文獻記載加以證明。

是他創作了《伏尼契手稿》?

朱利烏斯的身分與行為充滿爭議,除了他的惡行惡狀,其實也有人提出:充滿神祕密碼的《伏尼契手稿》(Voynich manuscript)其實是出自他手,並以手稿的圖片與那個年代只有王室才能擁有的書籍圖片為證據,可惜證明力不足;也有人說他僅僅只是讀者,卻對《伏尼契手稿》非常著迷,而瑪爾凱塔的外型正是手稿中女性的化身,因此讓他無法自拔,在瘋狂與扭曲的執著中做出一系列可怕的暴行。這些說法,更使朱利烏斯與庫姆洛夫圍繞著一種奇妙而詭譎的氛圍。

其實看得出來,在那個身心疾病病理理論尚未發展的年代,除了壓制輿論、掩蓋真相與軟禁以外,並沒有人去正視朱利烏斯的精神症狀。教育水準的低下、對未知的恐懼以及民眾對於宗教與社會上層的盲從,都讓這種悲劇不斷上演。我們無法斷言朱利烏斯的角色更偏向於文明落後與迷信下的被害者,抑或是泯滅人性的封建社會瘋狂貴族,身為現代人,只能希望悲劇不要重演,讓這些血腥悲慘的歷史,僅僅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跟旅遊觀光時增添趣味的背景故事。

資料來源

《Don Julius D´Austria and his Fate》

《JULIUS CAESAR OF AUSTRIA》

《Great Maniacs of 17th c. History – #1: Don Julius D’Austria》

《The Bloodletter’s Daughter (A Novel of Old Bohem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