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07:惡魔四伏》和《可可夜總會》兩部電影後,原本就已很著名的墨西哥「亡靈節」(El Dia de los Muertos),知名度更是直線上升。顧名思義,在亡靈節這段時間,亡靈們會暫時回到人間。這個墨西哥版本的鬼月(或者考慮到時間的長短,應該稱為「鬼日」?)結合了當地文化、西班牙殖民者文化、天主教與基督教的慶典,在每年11月1日和2日舉行──順帶一提,很巧的是,那正是南美洲的夏季。
墨西哥版的鬼月與普渡
與漢人的普渡習俗有些類似的是,墨西哥人也會在被稱為「靈壇」(ofrenda)的地方擺滿水、食物和禮品等,讓長途跋涉回到人間的亡靈們有東西可以吃喝。靈壇上也會擺上亡靈的照片和蠟燭,大概是讓亡靈不要找錯壇吧。
靈壇上最常見的裝飾品,會是黃色的萬壽菊。這些鮮黃色花朵正好在墨西哥雨季結束之時綻放,象徵太陽的它們,也是阿茲特克神話中引領亡靈前往地下世界的使者。而到了亡靈節呢?它們則反過來成了指引亡靈們返回人間的路標。
骷顱頭卡翠娜的故事
至於亡靈節常見的裝飾品,就是骷髏頭了。這和阿茲特克時期的習俗有關──據說,當時的人們會保存親友的顱骨作為紀念。西班牙人殖民後,這個習俗改以寫上姓名的糖制骷顱頭(calaverita de azúcar)保留了下來。
由於骷顱頭(calavera)是死人的象徵,因此在18到19世紀時,墨西哥常出現一些以亡者立場嘲笑活人的打油詩,這些詩也就被稱為「calavera」。到了20世紀初,版畫家波薩達(José Guadalupe Posada)創造出一個稱為「Calavera Garbancera」的骷髏頭角色,用來嘲諷從洋媚外的墨西哥人。這個「Calavera Garbancera」之後被畫家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他是芙烈達.卡蘿的老公)命名為卡翠娜(Catrina)。「卡翠娜」這個名字,在當時的墨西哥也有著「花花公主」的意涵。演變至今,墨西哥城中無時無刻都可以找得到「卡翠娜」的蹤影。
雖然乍看之下和台灣的普渡習俗頗為相似,但整體來看還是差很多的亡靈節,最大的差別或許是兩邊人民對於這個節日的態度吧。台灣多是以慎終追遠、喜捨善施的誠敬心情在處理鬼月相關的事物,相較之下,墨西哥的亡靈節則帶著一種「我們都會死!」的幽默狂歡。
這股幽默(或者說對死亡的不在意)也讓墨西哥出現了兩座令人有些驚嚇萬分的博物館,那就是位於瓜納華托(Guanajuato)的木乃伊博物館(Museo de las momias)。
霍亂受難者最後的家
瓜納華托其實有兩座木乃伊博物館。最大的那間木乃伊博物館,收藏了約120具木乃伊。這些木乃伊和埃及的木乃伊不一樣,不是由人類精心製作,而是因為瓜城天氣乾燥,土壤富含多種礦物質(主要是鹽分),因而遺體以一種目前人類還不太了解的機制「自然地」化為木乃伊。
到這裡為止都還挺正常的對吧。但接下來的是有些恐怖的事實──這群木乃伊其實都集中在1833年前後下葬的。那一年,瓜納華托爆發了霍亂疫情,許多人因而過世。
過世的遺體被迅速地埋葬了。這很正常。但為什麼他們又被挖了出來呢?
沒有錢,於是成了墓地直送的展覽品
原因在於1870年到1958年間墨西哥出現的「墓地稅」。顧名思義,所謂的墓地稅便是使用墓地所必須支付的費用。這些費用的徵收隨著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定,唯一的共通點,就是沒付錢的話,掘墓工人會把遺體挖起來,存放到附近的建築物裡。
這些木乃伊,就是後人沒有或無力支付費用,而被從墓穴裡趕出來的屍體。但與其他地方只剩下骨頭的遺體不同,瓜納華托人挖出了木乃伊。
儘管瓜納華托不是墨西哥裡唯一會出現自然風乾木乃伊的城市(墨西哥城和哈利斯科(Jalisco)城也有),但或許是源自於數量,這裡的木乃伊很快地引起不那麼懼怕死亡的墨西哥人的興趣。在20世紀,開始出現了到此一覽木乃伊的觀光客。
1969年,瓜納華托人索性在這邊開了間木乃伊博物館,展出這些讓人有點驚愕──許多尊木乃伊的嘴巴都張的開開的,表情看起來頗為驚恐──的木乃伊「藏品」。博物館擁有這些木乃伊的詳細資料,可以說出每一尊木乃伊的姓名與故事。館內最著名的有三具木乃伊:一具是六個月大,因患了霍亂的母親剖腹產失敗,導致母子雙亡的嬰兒木乃伊;一具是因患有心臟多重停止症,卻被誤認為已經死亡而活埋下葬的女性木乃伊;最後則是一具號稱保存的最完整,因而在死後享有周遊世界博物館機會的男性木乃伊。
看著這些木乃伊,在張目結舌之餘,也讓人不禁想起波薩達在畫漫畫之餘所說出的至理名言:Todos somos calaveras──「我等皆骷髏」。有一天,我們都會變成骷顱,然後如果幸運的話,在鬼月(或亡靈節)回到塵世,和許久不見的親友共舞。
辦公室調查員
心情隨著天氣變化起伏,熱愛香水,擁有一隻野生的馴化貓頭鷹。人生的格言是”Revenge. It’s even better than biscuits.”,但到現在都還沒復過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