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尼殺人事件】最受歡迎兇手 vs 最討厭被害人,鄉民正義會轉彎?

檔案調閱535次

 

謀殺,令人髮指的罪行。充滿正義感的鄉民們往往同情被害人,對兇手感到憤慨,甚至想要大動私刑,絕對不能讓這個殺人的混蛋好過。

不過,如果這場命案的被害人,是一個你跟家人朋友社會都非常討厭的人;偏偏殺了他/她的人,卻是大家的好朋友,你們都覺得再也找不到比他/她更好的人了……你會怎麼想?

「如果我是陪審員,我一定會讓他無罪!」一位德州小鎮卡塞吉(Carthage, Texas)的鎮民大聲說出她的意見,絲毫不怕別人說她袒護兇手,因為整個鎮上有一半人口跟她想法一樣。他們在瑪喬莉‧紐珍(Marjorie Nugent)命案之中,同情的不是背後中了四槍的81歲老太太,而是殺害她的兇手──伯尼‧泰德(Bernhardt “Bernie” Tiede)。

殺了老太太的兇手反而獲得眾人同情?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右邊是真實的伯尼‧泰德與瑪喬莉‧紐珍;左邊是根據事件改編電影《胖尼殺很大》(Bernie)的劇照

 

一個溫馨的故事開場白

故事是在一場葬禮上開始的。

1990年3月,75歲的瑪喬莉‧紐珍失去了丈夫。她的丈夫是個石油大亨兼銀行家,留給她大筆的遺產,卻帶走了最重要的東西──他的陪伴。紐珍太太的子孫親族都住在遠方,身邊也沒甚麼朋友留下,孤獨老邁的她可以說是「窮得只剩下錢」。

就在這個時候,承辦葬禮的禮儀師伯尼‧泰德,來到了她的生命之中。

大家都說伯尼是個好人,但在某些人心中,伯尼簡直是個聖人。他是一個熱情、友善、仁慈、充滿同理心的32歲男人,不僅在工作上十分專業,平日也交遊廣闊,熱心助人,積極參與社區跟學校活動,甚至自掏腰包贊助。幾乎沒有哪個卡塞吉鎮居民不喜歡伯尼,所有人提到他,都是滿口好話。

伯尼為人稱頌的好,其中一項具體行為,就是很會安慰剛喪偶的老太太。他的安慰不僅是專業場面話,而是真的關心這些寡婦孤單的心情,即使在葬禮結束數週之後,伯尼還會致電到老寡婦們家中,提供協助與陪伴。

伯尼看到瑪喬莉‧紐珍的景況,自然不能坐視不管,他熱心地提供協助,承接瑪喬莉的所有情緒,陪伴緩解她的孤獨,兩人也發展出意料之外的友誼。

伯尼與瑪喬莉的合照,兩人看來相當喜歡彼此的陪伴

 

美麗的故事總有意外的轉折

為什麼說意料之外呢?伯尼‧泰德或許是個人見人愛,到處都能交朋友的人,但瑪喬莉‧紐珍卻恰好相反,她雖然富有,卻不是慈善之人。鎮民一提起她,都是眉頭一皺,表示她為人刻薄寡恩,不想跟她當朋友。與子女兒孫之間的疏遠,或許也不僅是彼此住得很遠這麼單純的原因。

不過再怎麼高傲孤絕的人,還是會有社交的需求。在瑪喬莉刻薄冷酷的外表下,還是藏有被陪伴的渴望,只是如果她個性真的如鎮民所說的難以相處,又要怎麼交新朋友呢?此時,聖人伯尼出場了,他的聰慧、熱情、好脾氣,正好是瑪喬莉所需要的──或者說,他也是唯一能忍受瑪喬莉的人。

這段友誼超乎尋常,伯尼不只偶爾陪伴瑪喬莉,兩人形影不離,幾乎像是家人一般親密。富婆瑪喬莉帶著伯尼到處旅行,享受高檔郵輪旅程、高級飯店,伯尼則是忠心又貼心地跟隨著瑪喬莉,讓她暮年的人生再度充滿光亮。

伯尼在瑪喬莉心中的地位,很快就超越了她所有血緣上的家人。1991年,兩人相識不過一年,瑪喬莉就決定更改遺囑,把價值千萬美元的豪宅留給伯尼。另一方面,伯尼也顯得相當重視與瑪喬莉的關係,他在1993年辭去葬儀社的工作,擔任瑪喬莉的全職業務經理與陪伴者。

伯尼與瑪喬莉的友誼,可以說是一個感動人心的奇蹟故事:一位熱情友好的禮儀師,融化了年邁有錢寡婦刻薄冰冷的心,兩人跨越世代與差異結為至交好友,豐富彼此的生命。

只不過,再怎麼美好的故事,只要在結局前有一個黑暗的戲劇轉折,也會成為悲劇。

1996年11月起,卡塞吉鎮民再也沒有人看過瑪喬莉‧紐珍。

 

溫馨友情的悲劇結局

一開始,沒有人覺得這是一件奇怪的事。畢竟瑪喬莉是個討人厭的老富婆,除了伯尼跟她住在阿瑪利洛市(Armarillo, Texas)的兒子一家人之外,沒有甚麼人關心她的下落。

那麼與她最親近的人,伯尼‧泰德對此怎麼說呢?

「她去俄亥俄州看她的姊妹,一起過聖誕節。」伯尼對每個人都這樣說。

到了1997年春天,瑪喬莉「從俄亥俄州回來了」,因為伯尼開始告訴大家:瑪喬莉生了病,躺在床上靜養,不想見到任何人。然後過了一陣子,伯尼改口說瑪喬莉中風了,她搬到療養院去住了。同時,他也時不時表達對瑪喬莉可能有失智症的擔憂。有些鎮民開始感到奇怪,但他們又覺得伯尼人太好了,不會傷害瑪喬莉的。

瑪喬莉疏遠的兒子羅德‧紐珍(Rod Nugent),在瑪喬莉消失九個月後,來到卡塞吉鎮。他質疑伯尼對母親不利,便直接進入母親宅邸,尋找她的下落。

然後,羅德打開了車庫中的冷凍庫,揭露可怕的真相──他高齡81歲的母親,早在九個月前就背後中四槍,死在自已家中,屍體被粗魯地塞在冰櫃裡面。射殺她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她最信賴、親近、託付一切的朋友,伯尼‧泰德。

瑪喬莉‧紐珍命案與伯尼被捕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卡塞吉鎮,人人震驚不已,嘆息聲此起彼落。

「啊,可憐的伯尼!」竟然沒有人哀悼被害人瑪喬莉。

好萊塢改編了這起命案為電影《胖尼殺很大》,圖為海報

 

輿論的同情 vs 司法的無情

鎮民們為何不關心被害人,反而擔憂起兇手的命運?原因是瑪喬莉與伯尼的「美好情誼」,全都被他們看在眼裡。

在鎮民心中,瑪喬莉並沒有因為伯尼的關愛改變自己的個性,她依然是一個霸道的控制狂,伯尼經常被她使喚,忍受她的脾氣。當伯尼要從葬儀社辭職的時候,老闆夫婦忍不住為他擔憂,認為瑪喬莉對伯尼佔有慾過強,對他並不健康。伯尼自己也時不時透露,他有時快被瑪喬莉搞到瘋掉。

伯尼的姊妹問他為什麼不辭職。「我不能離開她啊!」伯尼無奈地說道:「我是她唯一的朋友,我必須留下來,因為我是她僅有的了。」

任何旁觀者都對伯尼卡在這段不健康的關係,感到無比同情。他們認為這就是伯尼動手殺害瑪喬莉的原因,因為她太超過,他終於受不了,一時怒氣上湧殺了她。這也是伯尼的自白,他聲稱瑪喬莉侮辱自己的朋友,才導致他扣下扳機。但他也感到無比後悔,因為他殺害了最重要的好朋友。

不過,被害者家屬跟司法系統對命案的看法,與鎮民截然不同。畢竟鎮民們太喜歡伯尼而忽略了一點:伯尼花錢如流水的習慣。瑪喬莉是伯尼的金主,喜好享受高檔生活的伯尼,不太可能再回去過葬儀社職員的中產生活。唯一又能擺脫瑪喬莉的控制,又能享用她的財產的方式,就是殺了她。負責本案的檢察官丹尼‧「巴克」‧戴維森(Danny “Buck” Davidson)跟家屬便是從伯尼堆積如山的債務,以及非法金融操作行為推測,他應該是擔心自己亂花錢的行為被瑪喬莉揭露,從而先下手為強把她滅口。

從這點來看,伯尼殺害瑪喬莉的動機絕非像鎮民跟辯方律師所言,是因為一時衝動犯下的不智之舉,而是精心算計、冷血規劃的謀殺。兩種動機雖然造成一樣的結果,但對於司法來說可是大不相同,要怎麼決定伯尼下半輩子的命運,就看陪審團跟法官的態度了。

1999年,伯尼的審判在聖奧格斯汀(San Augustine, Texas)舉行,距離卡塞吉鎮60哩遠,那裏的陪審團與他素不相識,對他的犯行毫無同情。從案件的事實來看,身材壯碩的成年男性伯尼,從一位手無寸鐵的老太太背後,以點22步槍將之射殺,還開了四槍。對於重視傳統、擁有公平決鬥精神的德州人來說,伯尼的行徑不僅低劣,而且肯定有所預謀,絕非衝動所為。陪審團花不到90分鐘的時間,就決定宣判伯尼有罪,法官則給了他終身監禁的判決。卡塞吉鎮民的好朋友,就要這樣在鐵柵欄後面度過餘生了。

入獄服刑的伯尼‧泰德

 

德州一分,好萊塢零分

不過整個故事並沒有這樣結束。好萊塢對這起小鎮奇異命案產生興趣,決定改編故事,拍了一部電影《胖尼殺很大》(Bernie),由明星傑克‧布萊克飾演伯尼,莎莉‧麥克琳飾演瑪喬莉,還有馬修‧麥康納出演起訴伯尼的檢察官戴維森。電影透過半紀錄片的手法,描繪了鎮民心中的聖人伯尼做了多少好事,即使身為兇手依然令人同情。比方說伯尼在殺了瑪喬莉之後,拿她的錢替鎮民們買了很多東西──嗯,這或許也是鎮民們支持伯尼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2011年,電影放映之後,伯尼殺害瑪喬莉的事件再度獲得大眾關注。影像跟明星的影響力相當大,傑克‧布萊克等人的演出,讓不太熟悉案件細節的觀眾相信伯尼是個可愛又風趣的好人,瑪喬莉也真的很討人厭,伯尼是不得不殺害她的。整個電影把好人跟反派設定得十分鮮明,只不過反派才是被害人。

2014年,辯方律師找到了一個有利的證據,顯示伯尼在童年時期受過性侵創傷,瑪喬莉的精神虐待觸發了他壓抑已久的記憶,使他無法控制地抓起狂來。配合電影打造出的社會影響力,這次上訴對伯尼相當有利,不僅法官跟陪審團接受這個說法,就連原本對伯尼很嚴厲的檢察官戴維森都選擇讓步,讓伯尼得以獲得保釋,暫時重獲自由,等待重新審判。

瑪喬莉的家屬對此感到非常憤怒。他們痛批電影誤導了人們的看法,瑪喬莉才沒有鎮民說的那麼糟,她的形象也受到電影嚴重妖魔化;伯尼‧泰德也不是傑克‧布萊克在銀幕上飾演的好好先生,而是意圖詐騙瑪喬莉等富有年長寡婦的騙子。控方在重新上訴的期間,找來一位精神科醫生麥可‧阿蘭布拉(Michael Arambula),作證稱伯尼已經克服了童年性侵創傷,與瑪喬莉的關係不受影響;同時他還有自戀傾向與反社會人格,而且精於算計,在發現自己肆無忌憚揮霍瑪喬莉財產的惡行被抓包之後,就冷血謀殺了她。

這一次2016年的審判中,辯方律師提出的性侵創傷說,被控方以精神科醫生診斷給削弱。法官給了伯尼99年徒刑,與先前的終身監禁不相上下。

「德州司法得一分,好萊塢零分。」瑪喬莉的孫女莎娜‧紐珍(Shanna Nugent)在判決結束後興高采烈地說。

被害人孫女莎娜‧紐珍,在法庭上因為勝利而興高采烈的模樣

 

我們敘述一個故事的觀點,左右它的結局

伯尼‧泰德持槍從背後射殺瑪喬莉‧紐珍,是毫無疑問的事實;真正的爭議點是他的犯案動機,究竟是出於貪婪,還是出於精神痛苦呢?他從背後開槍的作法,是為了確保瑪喬莉無法反擊,還是如他所說,是不忍讓她受苦的慈悲?瑪喬莉的家屬對伯尼的痛恨是真的看穿了他的騙局,還是不滿瑪喬莉剝奪家人繼承權,選擇將大筆遺產留給這個非親非故的男人?

物證是客觀的,然而犯案動機不是。兩種對伯尼殺人動機的判斷,都是建立在主觀認知上面,鎮民們因為喜愛伯尼,相信他一定是被「討厭的瑪喬莉」逼瘋了;出身德州、跟伯尼不熟的陪審團,相信他從背後射殺的陰險之舉就是精心策畫的謀殺。如果你身處其中,你會怎麼判斷呢?

殺人是不對的,毫無爭議。不過,我們對不同的殺人案的「罪惡程度」以及應該獲得的刑度,卻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因為我們在評價一個殺人事件的嚴重程度時,會考慮兇手的動機、發生情況、被害人與兇手的關係等因素。伯尼殺人事件就是如此:一個疑似詐騙、謀財害命的兇手,跟一個因為受到長期家暴而衝動殺人的男子,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敘述,卻左右著德州司法體系的判斷,影響同一個男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