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鐵疑案的背景
表面上看起來是臥軌自殺的日本國鐵總裁下山定則,他的死亡充滿諸多疑點,讓人不得不懷疑是否有人動了手腳。如果真是如此,幕後黑手會是誰呢?
回到1949年的時代背景,當時日本共產黨在國會贏得三十五個席次,二月後,親美色彩濃厚的吉田內閣(第三次)[1]五月公布了公佈《行政機關職員定員法》,裁員28萬5千人。國鐵在這波裁員風暴裡首當其衝,定員法的用意在於透過企業合理化的方式,解僱大企業的員工,在這波裁員潮流中,陸續的發生「下山事件」、「三鷹事件」、「松川事件」,成為共產黨員與工會激進份子與日本當局鬥爭的導火線。
戰後的國鐵,吸收了自軍隊退伍的軍人與從國外撤回的日僑,人數從二十萬人一路暴增至六十三萬人,這對國鐵來說無疑是一個龐大的負擔,為了解決勞工過剩的問題,國鐵必須忍痛資遣掉近十萬人,裁員計畫分階段進行,當時在日本共產黨員的指揮下,對國鐵展開激烈的抵制運動。
成為犧牲品的下山總裁
在下山事件一個月前,下山定則剛就任國鐵總裁,他一上任,等著他的就是工會這塊燙手山芋,但裁員一事勢在必行,即使夾在基層員工與GHQ之間的下山總裁手心已經被這顆山芋灼傷,還是得硬著頭皮鐵了心裁員下去。由於七月四日是美國國慶,因此決定在七月五日宣布本廳人員裁員公告。
七月一日與七月二日,國鐵與工會進行兩次談判,但雙方無法達成共識,裁員計畫延宕不前,在幕後指使的GHQ非常不滿,希望能提早在七月三日宣佈,美國民間鐵道管理局執行官夏格諾中校甚至因此大搖大擺地闖進下山的宅邸臭罵下山一頓。
為什麼GHQ的行徑可以如此囂張呢?這就要說明日美在戰後的政治關係。日本於二戰敗後無條件投降,GHQ總司令麥克阿瑟在二戰後佔領日本,而日本在美軍的牽制下,無法以自身立場制定法令,名義上,同盟國對日本的軍事佔領事務是由戰時與日本相關的國家共同負責,實際上均由美國主導。在這段時間內,日本政府仍然正常運作,但受美國駐日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掌控。為消除戰前軍事獨裁餘燼,美軍意圖對日本實施變革,其中最大的影響是制定新憲法,希望日本能轉型為自由民主制國家,並放棄維持軍隊與宣戰權。
麥克阿瑟自登陸日本的那一刻起,就致力把日本的舊軍閥,右翼財團的勢力全部破壞殆盡,然後再用美國的方式統治日本。
GHQ的左右矛盾
GHQ在接管戰後日本的同時,其過程產生巨大的前後矛盾,對GHQ而言,加速鏟除舊有的軍國勢力為第一考量,因此並無刻意打壓日本國內的共產勢力;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日共的全勝時期,當時的日本共產黨被視為非法集團,但日共卻依舊能在1949年的國會取得三十五個席次,可能就是源自於此。為了弱化財團影響,日本赤化的勢力急速擴張是GHQ必須付出的代價,但這非GHQ所樂見的。
一旦與蘇聯開戰,GHQ必須確保後勤的運輸計畫不能間斷,否則遠東戰線將瀕臨瓦解,。在這種情況下,國鐵第一任總裁的任務,就是要應付當時日本第一大工會——國鐵工會,並且在GHQ的眼皮子底下,著手進行大規模裁員計劃,這個人選必須是個不沾鍋,與任何勢力都無關聯。技術人員出身的下山定則,便脫穎而出,成為GHQ心目中國鐵總裁的最佳人選。
當時GHQ急於剷除共產勢力,並沒有對裁員名單上的人做完整的身家調查,許多人輕易的被打上赤化的標籤。等於是看到黑影就開槍。下山基於對基層員工的憐憫,對裁員政策有著諸多意見,這個新科總裁不按表操課的性格,是GHQ始料未及的。對於日本政府而言,裁員是經營合理化的考量,但對於GHQ來說,則是美軍的考量,裁員計劃意味著GHQ把手伸進國營事業的操作空間,並進一步控制日本的經濟命脈,因此,不服從的下山,很可能被GHQ與日本政府視為棄子而遇害。或者,是共產黨員想在裁員名單公布前夕先下手為強,總裁壓力山大,只能說棒打出頭鳥,兩面都插刀。
在1950年韓戰爆發前夕,東亞緊繃的局勢一觸即發,GHQ對日本共產黨的矛盾政策,在此時偏向徹底剷除路線,因而導致國鐵工會遭殃。連帶的,想要尋求其他解決方案的下山總裁也成了這場風暴中的犧牲品。美軍究竟是不是下山事件的幕後黑手?由於證據不足,加上時間的流逝,已經無從得知了,也許有一天,黑霧會散去,但真相卻被永遠碾碎在鐵軌之下。
參考資料:
- 松本清張,《日本的黑霧》(台北:新雨,2012)
- 下山事件資料館 https://goo.gl/JKGA9Q
- 連合国最高司令官総司令部(GHQ/SCAP)組織図 https://goo.gl/ppMf2U
- 維基百科:吉田茂 https://goo.gl/xRQ1BU
- 土曜ドラマ 戦後史実録シリーズ 空白の900分 https://goo.gl/rtMRzj
[1] 吉田茂曾任五次日本首相,執政期間稱之「吉田內閣」,1949年為第三次。
他有一把剪刀,可以用最詭異的角度,剪出愛與絕望的形狀。據說噴出的綠色液體,只屬於離死亡最近的人類。其實是一個園藝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