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偵探唐澄暐】1990年代的怪獸偵探

檔案調閱214次

編按:還記得「多拉A夢」被稱為「小叮噹」的年代嗎?在那個年代裡,台灣出版了許許多多未獲得授權的大眾文化作品。這些作品沉澱在我們的記憶之中,許久不曾回顧。直到新的電影計畫啟動,才終於贏得了一個「我記得……」。「哥吉拉」就是一例。在本專欄中,怪獸偵探唐澄暐,將帶領我們回顧那些被遺忘許久的往事,尋覓那些在我們還不懂得IP此一概念時就搶先入境的IP們。

作者:唐澄暐

有些謎團的懸疑只屬於消逝的童年,要是放到現在,或許只要點兩下滑鼠就解得差不多了。但當時出於好奇而在身邊展開的追查,卻在歲月累積中有了超越謎底的意義──回溯那段稚嫩的推理過程,讓一個時代浮現另一種面貌,或許也能讓隱沒的共同記憶得以浮現。

接下來我要描述的,雖然只是我追查自己喜愛之物的個人回憶,但拿掉故事中的名字後,或許讀者也可以想起小時候的自己,是怎樣在尋找一個小小真相的過程中,經歷了各種別具時代風味的困難與樂趣。

當年啟發唐澄暐走向「怪獸偵探」道路的《世界奇異怪獸》

構成我童年謎團的三件事,是在1990年前後各自發生的。第一件事起於習慣:每個週日下午,我爸都會帶我和姊姊走過兩條街,到金石堂書店去看書。我每次都會去看那本《世界奇異怪獸》。那本書和當年眾多的便宜書一樣,前面附上幾張不太乾淨的彩頁,然後再用濁濁的深綠和藏青色交替印出內頁,用照片、圖片搭配文字,介紹電影、電視和漫畫裡的怪獸。第一隻登場在深綠頁上的怪獸叫「怪獸王克奇拉」,是日本電影史上第一隻怪獸,毀滅東京之後被愛好和平的科學家消滅,接著就是卡滅拉、巨猩大金剛、奇多拉等等。我就這樣一週又一週地窩在書架底下,把眾多怪獸名字身長體重出生地都記了起來。

第二件事發生得很突然:在我逐漸讀熟《世界奇異怪獸》的同時,《大恐龍》的電影預告突然席捲了過年前的電視,一瞬間每節廣告都是大恐龍的身影,以及從牠口中吐出的藍色雷射光。我毫無抵抗地在大年初二拉著家人去親眼目睹牠。漆黑戲院的銀幕上,大恐龍有著比預告更強烈的質地,那皮膚彷彿岩石般粗糙,背上閃著藍光的棘刺就像整座珊瑚礁;牠沉重的步伐和響徹全廳的吼叫聲,都讓當時的我震撼不已。在我的印象裡,那和《世界奇異怪獸》那些圖片裡的「電影怪獸」,是完全不同層次的東西。

起了連結作用的第三件事,卻是一場意外。看完《大恐龍》仍念念不忘的我,自從在錄影帶店租到了電影後,就迷上了擺滿出租帶的開架。我拚了命在上頭搜尋任何像是怪獸電影的外殼,有一天就找到了一捲印象中寫著《電影黑盒子系列 怪獸電影拍攝過程》的錄影帶。從外殼我完全看不出是什麼樣的怪獸電影,只是聽名字就把它租回來了。

這部片是在介紹日本某一部怪獸電影的拍攝過程,從幕後看人們怎麼蓋出假的大樓、穿進怪獸的皮套,拍出怪獸破壞東京的畫面。片子一開始就提到,這隻「大怪獸」的歷史十分悠久,同時畫面上就出現了這隻大怪獸在過去電影中的片段;我立刻就注意到,那些古早電影畫面中的怪獸們,怎麼越看越像《世界奇異怪獸》上的那些怪獸;我還沒驚喜完,畫面上又出現了我過年才在《大恐龍》開場看到的幾個畫面──電影在跑完那幾個畫面之後就說,大恐龍掉到了火山裡消失,然後整部片的主要故事才重新開始。

在那個譯名混亂的年代,哥吉拉曾經被譯成「大恐龍」

也就是說,這部片講的「大怪獸」似乎就是書上的克奇拉,然後這部片在拍的就是這隻怪獸破壞東京的片子。可是那不是日本第一部怪獸片嗎?為什麼最後不是被科學家消滅,而是掉到火山了呢?為什麼片子到後來會出現今年過年《大恐龍》開頭的劇情?這成了我身邊最複雜的謎團,遠比學校任何一科的考試都還要困難,因為課本沒教、老師家長也都不知道,我只能憑著一個兒童所擁有的全部智慧,來解開這個問題。

放到現在的話,就算是個對怪獸毫無興趣的人,只要上網查一查、問一問,應該不用兩下就可以得出答案了。但在1990年代,事情根本沒這麼簡單。

當時的一個普通人每天能有哪些消息來源呢?報紙、老三台、廣播、圖書館或書店,外加人們的口耳相傳。那是一套相較之下十分有限的傳播管道,同時有著單向、單一和孤立的問題。

除了口耳相傳之外,媒體上的訊息就只能單方面從來源傳給大眾,我很難做出什麼回饋,主動說自己想找到怪獸電影的資訊(還不提我當時連十歲都不到)。同時,有限的報紙版面、電視時段或者廣播頻道,往往只能提供最主要且即時的訊息,電影怪獸這種冷門的兒童娛樂,除了過年電影新聞之外根本不可能有什麼額外的消息。

但最大的問題還是,資訊來自海外又彼此孤立。每一個從日本、美國獲得內容的出版社、片商,不論合法或非法,都只能各憑本事去翻譯手頭上的外國內容。因此,同一個角色可能因為不同的代理者而變成好幾個人;不同的角色也可能因為翻譯者搞不清楚,而被翻成同一個人物。儘管海外許多作品在長年經營下成了龐大的系列,但在缺乏概念與目錄的台灣,譯者可能根本分不清楚誰先誰後、誰是誰不是,只能拿到一個翻一個;更糟的是,在政府要求去除日本遺毒的壓力下,更有許多角色被迫改用中文姓名,連本來的名字怎麼唸都聽不出來了。

不只是喜歡怪獸的孩子,對於所有喜歡上海外娛樂的孩子來說,這時代的混亂都是空前絕後。有太多作品突然湧進視線,僅有的貧乏資訊卻混亂不已,又缺乏交換累積情報的管道,也沒什麼儲存情報的工具。好比我手上就只有一本怪獸書,兩捲到期就得還的錄影帶,以及一顆什麼概念都沒長熟的腦袋,也沒人可以跟我討論;但隱約感覺到一切都有所關聯的我,仍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觀看中,逐漸接近了怪獸背後的整個真相。

我反覆地把那部《電影黑盒子系列 怪獸電影拍攝過程》租了回來,把正片和後頭附錄的怪獸電影預告大全集看了一遍又一遍。連國語都還沒學好的我,仔細地聽著一支支日語預告,從中辨認出怪獸名字的正式唸法,並逐漸察覺《世界奇異怪獸》上的中文譯名其實並不精準──比如說「克奇拉」就是錯的,錄影帶裡的日本人都是唸「哥吉拉」。

然後,我又去租了《大恐龍》回家,仔細地聽裡面的人是怎麼稱呼那隻大恐龍。當時的我對怪獸以外的劇情毫無興趣,但我還是耐著性子聽,直到我終於清楚聽見男主角說「恐龍吃核能」的時候,說出了「哥吉拉」──到此我才第一次確定《世界奇異怪獸》的克奇拉,就是春節的《大恐龍》,而牠真正名字就叫做哥吉拉。

被命名為「柯國隆」的「無敵鐵金剛」主角兜甲兒

或許讀到這裡,有人會問說,這種事不是光看就該知道了嗎?但有我必須要特別提醒一件事──許多事之所以能那樣習以為常地為人認知,是因為有概念先在背後支撐;有了「哥吉拉電影系列」的概念,那些零碎印象才能理所當然地歸納成同一隻哥吉拉。對於一個眼裡一切新鮮無比、腦中又沒什麼哥吉拉概念的小孩來說,把圖片、電影、錄影帶上的哥吉拉當成三隻怪獸,也不是什麼離譜的錯誤;畢竟當人缺乏概念和系譜的時候,就是有可能把羅蘋和魯邦翻成兩個姓氏,或者把兜甲兒和劍鐵也都翻成柯國隆。在有了更多資訊前,我們觀眾也都是這樣接受下去,甚至就這麼一直記錯到大,直到更充分的資訊、更流通的網路帶給我們全新的概念,才讓我們弄清楚記憶中人物的真正身分。

那是一段非常漫長的過程。知道「哥吉拉」這個名字只是第一步,我後來還得在新出現的第四台隨機播放的怪獸片中,慢慢發現哥吉拉還有和哪些書本中的怪獸對戰,並逐漸把我蒐集到的怪獸資訊形成目錄。有些和我一樣的怪獸迷,選擇在每次看到怪獸時努力將牠畫下來,逐漸形成一本包羅所有怪獸的圖冊;也有人把握住小美人出現在電視上的時機,錄下她們召喚魔斯拉的歌聲;也有人一邊蒐集正版盜版影片,一邊記下每部片的資訊,獨自完成了他的哥吉拉系列年表。一個個怪獸偵探,就這樣在自己的孤島上努力調查喜愛的怪獸,或許周圍還有更多一樣的小小偵探,也在迷惑中探索著假面騎士、鋼彈、變形金剛的宇宙全貌。

「金剛大魔神」的主角劍鐵也。由於此系列作者同樣為永井豪,因此與有好一段時間都和兜甲兒共享了「柯國隆」這個譯名。

有些人有了多一點的語言能力、財力,接觸到外國進口的第一手資訊,便開啓了一個新的時代。完整的年表和系譜逐漸為台灣的愛好者所認識(我也在此時才搞清楚哥吉拉單獨破壞東京的電影有兩部,其中第二部就是《電影黑盒子系列》在紀錄的那部,也就是《大恐龍》的上一集),並隨著網路的傳播,逐漸成為各路喜好的入門基本概念。過去各種紛亂的譯名也因為網路交流而得以統整,於是哥吉拉成為了怪獸迷的共識,而「大恐龍」、「大怪獸」就和其他眾多被逐漸捨棄的譯名,成為了一整個世代的鄉愁。

到了現在,一個剛喜歡上怪獸的小孩,一定可以很快就從網路查出牠叫什麼名字,是哪家公司哪個系列的角色,甚至馬上就可以找到販賣模型的網頁也說不定。在他喜歡上的那一刻,一切的資料就已經擺在面前等著他去參考。再也不會有哪個小孩需要像1990年代那樣,苦苦地用好幾年追查出一隻怪獸的身分和系譜。或許這才是認識一種新事物的有效方法,但我還是會懷念身為一個怪獸偵探的童年。

精選圖片吳爾羅大進化來源 大宇宙籃寶:https://goo.gl/kCGZff

[the_ad id=”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