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炸彈客案】帶來死亡的工業社會末日預言(上)

檔案調閱885次

1978年5月25日,在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的停車場裡,出現了一個被退回的包裹,上面的寄件人地址屬於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材料工程學教授巴克禮‧奎斯特(Buckley Crist)。既然知道寄件人是誰,包裹隨即被退回到奎斯特教授那邊。

然而奎斯特感到不解,他不記得自己寄過這個包裹。憑空出現的郵包,上面寄件人竟是自己,包裹內容物會是甚麼呢?疑心大起的奎斯特,立刻通知校警前來處理。

奎斯特的警覺心讓他幸免於難,但幫忙處理的校警泰瑞‧馬克(Terry Marker)就沒那麼好運了。馬克警官在試著拆開包裹時,不慎引爆了包裹裡的炸彈,爆炸不但傷了他的左手,同時也炸開了一場長達18年的夢魘。

炸彈包裹
乍看無害的郵包,足以炸斷任何收件人的雙手

16枚炸彈包裹,一個又一個進入美國郵政系統,被運送到大學、辦公室與航空公司,被不經意的收件人打開引爆,總共殺害3人,殺傷23人。1979年,在兩起大學爆炸案之後,美國航空444號班機貨艙也被寄放了一個這樣的包裹,炸彈雖然沒有爆炸,卻大量冒煙,造成12個乘客吸入嗆傷。由於攻擊飛機屬於聯邦犯罪,FBI隨即組成調查小組,專門調查這一系列郵件炸彈攻擊案。由於兇手的目標集中在大學跟航空公司,使他被FBI稱為「大學炸彈客」(UNABOM, UNiversity and Airline Bomber, 媒體稱為Unabomber)。

這位大學炸彈客究竟是何方神聖?

誰是「FC」?

大學炸彈客顯然是個聰明的罪犯,不僅有能力製作炸彈,能夠精確地控制爆炸時機與條件;還懂得不留給調查小組任何能有效追查的線索,甚至還會適時地留下一些假證據。例如每個郵包都使用了有美國劇作家尤金‧歐尼爾(Eugene O’Neill)的一元郵票,有些郵件則包含一些假的訊息與縮寫,誤導調查人員在錯誤方向上浪費時間。

炸彈客用以製作郵寄炸彈的材料,大部分來自垃圾場廢棄物,幾乎沒有地點辨識度,FBI即使想追查來源也難以為繼。而夾雜在材料中的木材碎片,則讓調查小組推斷炸彈客擁有喜好大自然的性格,或可能就居住在森林附近。但這個特性依然不足以辨別炸彈客的身分。

另一個線索是在每個炸彈內部,都藏有「FC」的縮寫,顯然是炸彈客的署名,確定16枚炸彈皆屬於同一人的傑作。然而調查小組無法釐清FC各代表甚麼字眼,也不清楚這個署名究竟是要傳達甚麼訊息。

18年來,摸不著頭緒的調查小組,只能看著一個又一個的受害者觸動不明郵包、爆炸、受傷、致殘、死去,卻不知道要朝哪個方向追蹤幕後黑手,阻止日後的悲劇。1985年,柏克萊大學的研究生約翰‧豪瑟(John Hauser),被炸斷了四根手指,失去一眼視力;同年,加州沙加緬度(Sacramento)的一位電腦店店主修‧史庫頓(Hugh Scrutton),在自己的商店停車場被塞了鐵釘與尖刺的炸彈炸死,成為第一位失去性命的犧牲者。

大學炸彈客所製的炸彈內部

1987年在鹽湖城炸傷蓋瑞‧萊特(Gary Wright)的左手後,大學炸彈客一度沉寂,調查小組以為他已死去或選擇收手;但他在1993年復出,分別重傷了一位遺傳學家與電腦科學教授,並於1994年炸死廣告業主管湯瑪斯‧莫瑟(Thomas J. Mosser)。

「FC」究竟為了甚麼而殺人?為了傳達甚麼訊息給世界而引爆炸彈?他為什麼要針對大學跟航空公司呢?他又是怎麼挑選受害者?被害人包含大學教授、研究生、科學家、電腦店主、廣告業主管以及航空公司,最後一名被害人,同時也是第三名死者吉爾伯特‧布倫特‧莫瑞(Gilbert Brent Murray)則是伐木工業掮客。這份名單看似隨機,似乎又隱含了某種選擇標準,顯然FC對科學界、科技產業跟航空業者不是太滿意,也不喜歡以破壞自然為業之人。

在證據稀缺的情況下,犯罪側寫(Criminal Profiling)就成為重要的辦案方向依據,不過在大學炸彈客犯案的同時,側寫依然是一門新興的科學辦案技術,不夠受到信賴。1980年時,以在FBI創建「行為分析科學小組」(Behavior Science Unit, BSU)和推廣犯罪側寫而知名的探員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曾為大學炸彈客做了一份心理側寫。他認為大學炸彈客應是一位新盧德主義者(Neo-Luddite, 是一種反對科技創新的意識形態),而且應該擁有自然科學方面的學位。然而這份側寫在1983年遭到棄置,FBI根據炸彈的實體證據分析,發想出另一個疑犯理論,認為炸彈客應是一個出身藍領階級的航空公司技工。

兩種側寫互相矛盾,描繪出兩個完全不同的犯罪人格,大學炸彈客究竟屬於哪類人?或是仍在FBI側寫專家的掌握之外?沒有人敢斷言。

工業社會與毀滅人類的未來

直到1995年,長期隱匿在郵政系統的黑暗彼端,冷眼看著受害人被炸得支離破碎的FC,向《紐約時報》等報社寄出了自己的論文《工業社會及其未來》(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並要求公開發表。這時的調查小組與社會大眾,才得以一窺這位神祕恐怖分子那瘋狂又機敏的心智,以及推動這一系列死亡的動機。

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
《工業社會及其未來》,或稱《大學炸彈客宣言》

《工業社會及其未來》的主旨是批判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工業革命之後,科技讓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卻也剝奪了人類原來的生活目標,使人們承受心靈之苦,只能從人工製造的「代理活動」(surrogate activities)尋找空洞的滿足,諸如鑽研科學研究、沉迷娛樂消費、追隨球隊偶像等等。FC認為,工業社會創造了一個壓迫自由的系統,規範人類的行為以求發揮集體最大功能,抹殺了個人的自主性和生存目標;而這個系統是無法被改革的,只要生活在工業與科技的體系之中,人類就無法贏回自由。最後,FC力主人們應該拋棄科技,回歸野性與自然,在那裡才有屬於人類的生命價值。

原來這就是FC的訴求,大學炸彈客長期以來謀殺、傷害了許多人,原來就是為了推廣這些理念嗎?這一切暴行,都是為了控訴這個體系嗎?

綜觀《工業社會及其未來》,它立論充足、邏輯清晰,顯然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且擁有高超智能的人所作,其中蘊含的反科技思想,亦擁有毒魅的說服力。FBI調查小組將《工》一文稱為《大學炸彈客宣言》(The Unabomber Manifesto),一度爭論是否該照恐怖分子要求,將這本論文公諸於世。畢竟萬一群眾受其危險思想煽動,竟然認同起他毀滅性的訴求,該如何是好?不過最終,在當時的司法部長珍妮特‧雷諾(Janet Reno)與FBI局長路易斯‧福瑞(Louis Freeh)的主導之下,調查小組決定向社會公布論文,寄望有讀者能夠從中找到緝凶的關鍵。

1995年9月19日,《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刊登這篇論文,群眾議論紛紛,號稱來自大學炸彈客的信件大量湧進調查小組的信箱,部門每天都被渴求百萬懸賞獎金的線索通報電話轟炸。就在FBI苦惱於過濾和調查數千名嫌疑犯之際,一位名叫大衛‧卡辛斯基(David Kaczynski)的男子,在報紙上閱讀了《大學炸彈客宣言》,其中行文勾起了他過往的回憶。

【大學炸彈客案】帶來死亡的工業社會末日預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