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白晝之夜特輯04】石佛踏查遍路之旅:台北兩天一夜溫泉散策提案

位於圓山臨濟宗護國禪寺的石佛之一

今年是台北新四國八十八遍路成立一百周年,遍路是一種日本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透過徒步行走與祈願,串聯四國八十八間與弘法大師有關的寺廟,從而淨化身心靈,遍路一詞,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1248-1288年間的醍醐寺文書:「四國遍路、三十三所諸國巡禮」,如今四國的八十八所遍路已經是傳承超過千年的佛教朝聖之路。

而台北新四國八十八遍路成立於大正十四年,也就是1925年,是由真言宗信徒鎌野芳松、平尾伊三郎、大神久吉、二工實太郎和尾崎彌三郎五氏等人發起的。雖然是出於對真言宗懷有深厚信仰心的宗教活動,但這個活動發起的背後,包括路線的選擇以及發起的時間,其實都暗藏著政治玄機。

首先,這是日本治臺滿30年,最重要的交通建設包括1908年縱貫線的開通,帶動了全台灣的經濟與文化發展,民眾開始有了更多休閒娛樂的時間與資本,因此像1914年有民眾因為看中圓山地區的休閒觀光風氣很盛,因此開了私人動物園,得虧他有這麼好的生意頭腦,果然隔年就被總督府收購為國營動物園;又如新北投地區的溫泉產業非常興盛,鐵道部早早為此規劃新北投支線,1916年就正式啟用新北投車站。

其次,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促使總督府改變以往對宗教的放任態度,也讓台灣本島的宗教團體內部開始推動改革。總督府的社寺課長丸井圭治郎,率先展開全台調查行動,最遠甚至跑到澎湖,他仔細分析台灣宗教概況,並以明治時代的神佛分離令為基準,提出改革整理的辦法:

「向來本島宗教大體惟稱儒、道、釋三門,而佛教一邊,則另有特別性質之一派,如神明會、祖公會,皆組織特別宗教的團體。又全島三教多混淆總無確立純然教義,此於宗教上雖無認為弊害,督府對于此等宗教,雖不欲驟加改革,然憶內地數十年前,神佛亦為混淆奉祀,維新之際,一體嚴禁,今教義曖昧之宗教,已不見流布。此非干涉人民信仰,只為條理其亂脈耳。督府尊重信教自由,對于忠良臣民,信奉神佛,亦決不為置喙,惟愚人有迷惑于淫祠邪教,陷於不測之災者則救之。」[1]

[1] 〈宗教調查進步〉,《臺灣日日新報》,1915/12/30,3版。

為了響應丸井圭治郎的行動,台灣佛教成立了「南瀛佛教會」,並於1921年7 月3日舉辦首屆「南瀛佛教講習會」。社會日益富庶,佛教展開改革運動,台北新四國八十八遍路於是有了成立的條件。

台北新四國八十八遍路的路線是從台北天后宮出發,經林森公園,到圓山臨濟護國禪寺後,再攀芝山巖,進入陽明山山區與竹子湖等地,然後到北投的星乃湯,再上丹鳳山,最後路線會結束在新北投的普濟寺。從平地走進山區,又再從山區深入溫泉鄉,沿途並非像四國遍路那樣每個地方都與弘法大師有關,甚至有很多地方都沒有寺院,只是在路旁安立一尊石佛就代表一個禮拜處,與其說帶有宗教色彩,這條路線更像觀光遊覽的旅行指南,而且特別是為日本人設計的,只要循著這條路線,就可以從玩遍日本時代的市區像西門町、弘法寺、台北稻荷社、新富町、曹洞宗別院、三板橋靈園、臨濟護國禪寺等地;又可以去芝山巖憑弔為了日治初期保護學生而犧牲的六氏先生;深入草山感受南國山林氣息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是很新潮的事情;最後走進北投溫泉鄉,讓磺泉洗去這一路的疲憊。

首次公開的遍路活動,是1925年10月11至14日,現在看當時的規劃內容,更像是一場為期四天的旅遊活動。第一天從弘法寺開始參拜,到圓山臨濟護國禪寺結束,參與的信眾各自返家休息。隔天在臺北車站集合,搭火車到士林,走上芝山巖,往草山靈場出發,最後住在草山的旅館。第三天起床後,從竹子湖下到北投,也是一路拜,最後夜宿北投溫泉鄉。最後一天的參拜行程除了把北投的石佛拜完之外,還要回弘法寺,向弘法大師稟告後才解散,這個也是按照四國八十八番遍路的流程,四國拜完八十八所之後,要回京都東寺向弘法大師稟告的傳統。

由於戰後很多石佛消失不見,已經無法重現當年完整的遍路,但我們還是可以按照當年的活動設計,省略掉散落在山區較難抵達的零星石佛,從台北天后宮出發,在圓山護國臨濟禪寺與大直正願禪寺兩處,可以禮拜到總計十六尊石佛,中餐簡單解決後,補足水分,攀丹鳳山,禮拜大師,再往北投文物館,拜三尊石佛,第一天就夜宿北投的櫻崗溫泉會館,參拜館內的馬頭明王石佛。隔天早上再去普濟寺拜第八十八番石佛,最後回弘法寺稟告,這樣兩天一夜的行程,不僅能泡到溫泉,還可以遍覽日治時代佛教遺留在台灣的史蹟,除了石佛之外,還有台北天后宮內的弘法大師塑像;臨濟護國禪寺的大雄寶殿、豐川閣跡和樂師常磐津歲悅的三味線胴塚;北投的湯守觀音與木雕八臂弁才天像等等。

唐墨
唐墨
文章: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