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虛構化005】恐怖喔~恐怖!柯南.道爾《恐怖谷》

路那/調查員 檔案調閱1095次

《恐怖谷》裡的死酷黨

在以福爾摩斯為偵探的柯南.道爾小說中,《恐怖谷》(The valley of fear)不算是最動人心魄的一篇,但小說中讓莫里亞蒂、福爾摩斯與大西洋彼端平克頓偵探事務所的平克頓偵探道格拉斯掛上鉤,倒確實是滿有意思的操作。

讀《恐怖谷》,我每每覺得它有著《血字的研究》乃至於《四簽名》的既視感--福爾摩斯介入了在倫敦發生的奇怪案件,爾後發現它與日不落國的(前)被殖民國中的糾紛有關。如同後殖民學者所指出的,這充分地展現了現代性下殖民帝國與殖民地間的地位序列(可別忘了,推理小說最愛標榜的「理性」,正是構築現代性的最高指導原則之一):混亂的根苗在「(缺乏理性的)外地」發生,而在「(理性的)內地」,秩序才得以回復。

《恐怖谷》的混亂根苗,與《血字的研究》一樣,是在美國種下的。案件核心人物的道格拉斯,原本是隸屬於平克頓偵探事務所的私家偵探。在一次任務裏,道格拉斯藉由臥底,破獲了一個犯罪集團「死酷黨」(Scowrers)。集團餘黨自此深恨道格拉斯,非致他於死地不可。道格拉斯於是離開美國,抵達英國。這次,終於英國也住不下去了,於是他和管家便合力演出一場戲,離開英國,前往大英國協的南非領地開普敦,開始另一段人生。

道格拉斯是否順利地抵達了開普敦呢?「死酷黨」的餘黨與莫里亞提又會如何與福爾摩斯鬥智鬥勇?套句章回小說套語,欲知後事如何,請見《恐怖谷》。這篇文章所想要談的,是這個按音被譯為「死酷黨」的團體,雖然在今日感覺起來好像是有點中二的名稱,但一旦深入了解它的原型來源,或許就會同意譯者以音擇此二字作為譯名,似乎還頗有道理的。

 

資本主義的打手:平克頓偵探社與它的「豐功偉業」

1920年代,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以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1894-1961)為首,在推理小說界引起了被稱為「美國革命」(American Revolution)的風潮。達許.漢密特的成功,使得以私家偵探為主角偵破案件的小說,大受歡迎,形成了被稱為「冷硬派」的推理文學潮流。漢密特之所以能寫出他筆下的無名偵探,一般咸認與他曾在1915年至1921年任職於平克頓偵探事務所的經歷有關。早在1850年便已成立的平克頓偵探事務所,其一開始經營的業務項目之一,則是協助資方「看管工人」或破壞工會運動。平克頓偵探社透過臥底、分化、居間破壞甚至謀殺的方式,無所不用其極地達成破壞工會運動的目的。這使得出身底層,本身深具左派關懷的漢密特,在一場平克頓偵探們介入,最終以謀殺工會領袖告終的罷工事件之後對偵探社徹底失望。離職後,方才寫出了孤狼式的私家偵探--私探要對抗的,包括自身的組織。

了解漢密特的經歷後,再去看《恐怖谷》中道格拉斯的歷程,便會發現,他所對抗的這個「死酷黨」本身的背景也並不單純。事實上,道格拉斯的經驗,某種程度上是參考了平克頓偵探社的詹姆斯.麥克帕蘭(James McParland)對莫利馬奎爾幫(Molly Maguires)的滲透。莫利馬奎爾幫興起於19世紀的愛爾蘭。眾所周知,愛爾蘭的土地貧瘠,農作物生長有限,因此,愛爾蘭的民風也十分強悍。佃農對於不公平的地主深惡痛絕,因此形成了「農業叛亂」(Agrarian rebellion)的傳統。1845年,在《自由人期刊》(Freeman’s Journal)上,有自稱莫利馬奎爾黨人的作者發表了「十二誡」。這篇文章展現了部分莫利馬奎爾黨人的行事指導原則。這些原則,包括「不許地主隨意漲租」、「收穫之前不付租金」、「幫助好地主收租」、「珍惜和尊重好房東」等等。然而另一方面,對公平性的追求,也導致了佃農時常集結起來,在夜晚從事報復性地殺害牲畜、破壞農地等私刑正義,或是在白天到商店中索求不樂之捐。於是慢慢地,莫利馬奎爾逐漸形成了一種幫派式的組織。

莫利馬奎爾幫

而當愛爾蘭移民前往「新世界」的時候,他們也就把這樣的風俗習慣一起帶過去了。來到美國的愛爾蘭人,由於手上缺乏資金,因此大多仍以從事低階勞動工作為主。煤礦工人、鐵路工人等,是許多移民到賓州的愛爾蘭人所從事的主業。而無論是鐵路工人或煤礦工人,其勞動條件都堪稱惡劣--礦工必須在黑暗、缺氧、不通風的環境中艱苦勞動,沒有防護衣、防塵口罩的配備,時時得面對爆炸、隧道坍方、缺氧窒息或跌倒摔斷骨頭的風險。而一旦因公受傷,當時也沒有勞基法替勞工向雇主追討賠償金。相反地,由於勞工無法工作,可能反而付不出租金與醫藥費,導致欠下債務。若是因傷無法工作或致殘障,也無法獲得任何經濟上的補償。而由於當時的美國也並無禁止童工的條款,因此在賓州大約兩萬兩千名左右的工人中,就有五千多人是不滿16歲的兒童。

在這樣的背景下,礦工以罷工爭取權益,幾乎是必然的。而伴隨著罷工潮流的傳布,莫利馬奎爾幫的傳統也就在賓州的煤田裡顯現了出來。另一方面,不願退讓的資方,則找來了平克頓偵探社的偵探,要求他們變裝臥底進入礦工社群,盡其所能地分化罷工的主張,必要時,引發流血、衝突與傷亡事件也在所不惜。

 

小說人物與事件的原型:麥克帕蘭與賓州煤礦罷工事件

佛蘭克林,高文(Franklin B. Gowen)

 

1873到1879年間,美國迎來「大蕭條」之前最嚴重的經濟頓挫。到了1877年,失業率已經飆升到20%,每年得被迫放半年無薪假的人有40%,只有20%的人有全職的工作。然而與此同時,老闆與官員們仍能過著富裕悠閒的生活。工會便開始組織大量運動,要求資方正視薪資與聘僱問題。擁有大片煤田的賓州,於是也成了工會運動的重鎮。1874年12月,為了打壓工會,「最有錢的煤礦主」、費城和雷丁鐵路公司(Philadelphia and Reading Railway)以及費城和雷丁煤鐵公司(Philadelphia and Reading Coal and Iron Company)的總裁佛蘭克林,高文(Franklin B. Gowen)領頭,與同業宣布礦工減薪20%。

忍無可忍的礦工們,決定於1875年1月1日罷工。長久以來一直對工會與馬奎爾幫抱持忌憚之心的高文,遂聘請了平克頓偵探社來對抗罷工浪潮。來到賓州的,正是上文提及的詹姆斯.麥克帕蘭。透過他的臥底,平克頓偵探社提供給雇主與檢方大量的證據,指控莫利馬奎爾幫的成員犯下謀殺、縱火、綁架等罪刑。最終瓦解了賓州煤礦罷工的能量。

詹姆斯.麥克帕蘭(James McParland)

然而,參照平克頓偵探社在工運中的「輝煌碩果」,也不禁讓人疑惑,莫利馬奎爾幫的成員,確實犯下了這些罪嗎?亦或者這些罪名其實是他們被栽贓嫁禍後的成果?研究這段歷史的歷史學者們,往往分為兩派。一派認為,莫利馬奎爾幫確實是一個暴力群體。另一派學者則認為,這些所謂的暴力事件是資方刻意製造的,目的則是讓工會蒙上暴力分子的汙名。他們舉出的證據,包括這些犯罪事件大多是出現在平克頓私家偵探出現在煤田後才發生、受害者多為工會領導人或普通礦工(如果是馬奎爾幫,難道受害的不該是資方與其相關人士嗎?)至於證據--混入馬奎爾幫的私家偵探麥克帕蘭,曾一度寫下辭職信,信中提及,若他給予的資訊被用來對付莫利馬奎爾幫徒,即使導致了謀殺,那麼他確信「他們得到了他們應得的。」因為這些人做了壞事,但證人卻太過懦弱,不敢出庭。但取而代之的是,他卻發現這些資訊被用來殺害婦女與兒童:「今天早上我醒來,發現我是殺害麥卡利斯特夫人的兇手。一個女人與這個案子有什麼關係?」這似乎佐證了馬奎爾幫受害說,然而另一方面,莫利馬奎爾本身淵遠流長的秘密團體歷史、為了自身所認定的正義,不惜私刑以對的過往,卻也使得為其辯護的說法無法如其所願的理直氣壯--麥克帕蘭顯然認定有些幫眾死不足惜。

留下泥手印的亞歷山大.坎貝爾(Alexander Campbell)

在麥克帕蘭於1876年到1878年的一系列指控後,莫利馬奎爾幫的元氣大傷。1877年6月21日,十名被認定為馬奎爾幫眾的男子接連被絞死。他們之中多數都拒絕認罪,也有許多證詞與證據不相符的狀況。十人之一的亞歷山大.坎貝爾(Alexander Campbell)更在牢房上留下一個泥手印,說這個手印會作為他清白的證據而永存。傳說,獄方做了很多移除它的嘗試,但都未曾成功。另一名遭絞死的囚犯約翰.「黑傑克」.基霍(John “Black Jack” Kehoe),則在其後代的積極奔走下,於1979年賓州赦免委員會調查當時的審判情況與相關證據後,建議給予死後特赦。

這起轟動美國的案件,自然也飄洋過海,來到了柯南.道爾的英國餐桌上。源自愛爾蘭的神秘幫派、殘酷恐怖的案件、遙遠的美洲大陸,無疑地激發了道爾那名聞遐邇的創造力。最終,他擷取了部分麥克帕蘭的經驗,塑造了一個聰敏機勇的道格拉斯,與一個全然不同的謎團。莫利馬奎爾幫的虛無縹緲,恰好結合了莫里亞蒂教授同樣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身影,一同提供了一場再精采不過的虛擬饗宴--誰說冷硬派偵探與古典偵探彼此勢不兩立、生死不見呢?必要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攜手互助的。

當然啦,一點小小的諷刺還是免不了的。君不見福爾摩斯即使同樣被莫里亞蒂逼得假死,但他最終得勝了,是吧。至於平克頓的偵探,似乎就技遜一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