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K殺手】綑綁、折磨、殺害:渴望關注的連環殺手(上)

檔案調閱3072次

 

1974年1月15日,在美國堪薩斯州的首府威奇托(Wichita, Kansas),不過又是平凡而寒冷的一天。奧泰羅家的三個兄妹在放學路上,肯定沒有想過他們到家之後,會看到的是甚麼樣的場景。

父母沒有出來迎接他們,兩個年幼的弟妹沒有在屋子裡四處亂跑發出尖叫,但平常不被准許出門的狗狗卻跑出院子來了,一切都不對勁,不像是奧泰羅家平時的樣子。

接下來他們所看見的,是一生都無法擺脫的噩夢場景……父親頭戴塑膠袋、母親頸部被繩索勒住,倒在房裡窒息身亡;小弟也被綁在自己房裡,跟父親以一樣方式死去;他們年僅11歲的妹妹,斷氣的軀體懸掛在地下室的水管上搖晃著,下半身除了襪子之外一絲不掛……。

同時,城市另一端的另一個勞工家庭的女主人,正在等待她的丈夫回家。

「你回來啦?」一聲問候,代表的是安心。

但放下心來的妻子完全不知道,她所親吻的男人,回家前做了甚麼樣的好事……。

 

沒有答案的滅門慘案

奧泰羅家將近滅門的慘案,很快就成為威奇托市的頭條,甚至登上全國大報《紐約時報》。38歲的約瑟夫‧奧泰羅(Joseph Otero Sr.)是一位退伍空軍中士,1月15日當天一早,他將三個就讀中學的孩子送到學校之後,就回到家中。殊不知,那一去就是永別。

約瑟夫與妻子茱莉(Julie Otero)、11歲的次女約瑟芬(Josephine Otero)、9歲的三子小約瑟夫(Joseph Otero Jr.),在自家遭到不知名兇手的殘殺。約瑟夫父子頭部被套上塑膠袋窒息身亡,茱莉則是被繩索勒斃,約瑟芬則是被吊死在地下室的水管上,現場有兇手射精的痕跡。

到底是誰,對他們的家人犯下如此殘酷的罪行?三個倖存的奧泰羅兄妹:查理(Charlie Otero)、丹尼(Danny Otero)、卡門(Carmen Otero),在前院草坪上大哭著,百思不得其解。有一瞬間,他們以為父母在開一個很爛的玩笑,如果真的是玩笑,那就好了。

接獲報案的威奇托警方隨即展開調查,他們在遺體旁邊找到幾個翻開來的皮夾,認定兇手動機是入室搶劫,為了不被認出而滅口了奧泰羅一家。

不過,一般搶匪有這麼厲害嗎?非常崇拜父親的長子查理‧奧泰羅不太相信這個結論,他的父親是退伍空軍,怎麼會打不過一個普通搶匪呢?不,這不可能,兇手一定是專業人士。內心充滿憤怒與復仇情緒的查理如此深信著:父親的軍旅生活曾經出過一些秘密任務,兇手就是父親接觸過的特務,這些特務是來滅口的。由於相信「搶匪理論」的警方,最後抓不到半個兇手,奧泰羅家慘案就此成懸,使得查理更相信自己的看法,他的痛苦也更為深沉。

如果兇手是一群受過菁英訓練的特務,他們是不是會來殺害自己跟弟妹,完成他們未完成的任務?陰謀論宛如殺害他父母的繩索,絞緊查理的心靈,使之窒息。被送到新墨西哥州的父親友人家後,查理開始疏遠弟妹,輕忽學業,心思永遠縈繞在家人慘死的那一天。

他不需要,也沒辦法過上正常的生活了,他開始加入機車幫派,追隨狐群狗黨流浪在天涯海角,等著兇手找上門的那一天,他要親手為家人報仇。

然而,離開傷心之地的查理並不知道,警方在威奇托圖書館找到的一封信,竟會使他家人的命案有了一個恐怖的轉折。

用來綁縛奧泰羅家被害人的繩索

 

來自暗處的惡意信件

那封信是誰放的、在哪一天夾進去的,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看到。但在奧泰羅一家慘死那年的10月,那封信就這樣出現在一本工程學書籍中間,等著館員或其他借閱者發現它。

信中鉅細靡遺地描述了寫信者──他自稱是兇手──如何下手殘殺奧泰羅一家的種種細節,像是他如何勒殺茱莉‧奧泰羅、茱莉死前又是如何為家人求饒、女兒約瑟芬哭叫著「媽咪我愛你」等等,而他則選擇將約瑟芬帶到地下室吊死,來滿足他可怕的性幻想……這封令人戰慄不已的「告解」信,敘述的命案細節不僅與現場跡象相符,還透露出滿滿的惡意,好像寫信者從他的罪行之中得到極大的滿足,並渴望向世人分享這份喜悅。

這封信如果是真兇寫的,就表示奧泰羅家慘案並不是入室搶劫殺人,也不是查理相信的特務滅口──事實上,警方也考慮過這個可能性,還曾經追查過約瑟夫‧奧泰羅的任務地點──而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反社會變態,出於黑暗的動機殘殺了與他無冤無仇的平凡家庭。

但信件的內容百分之百都可以相信嗎?警方不敢確定。畢竟,懷著普通殺人動機的兇手,也懂得用聳動的言詞來故佈疑陣,這種事屢見不鮮。而且這封信並沒有透露太多可用於追查兇手下落的線索,警方一時之間,也很難從信件判讀就知道兇手是何方神聖。

無論兇手是工於心計的專業殺手,還是一個懷著黑暗慾望的變態,此人都絕非普通謀殺犯。

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警方只能在黑暗中持續摸索,被動等待兇手再次現身的一天。不知道該說是幸運還是不幸──這一天並沒有隔太久。

 

連環殺手BTK的誕生

1978年,奧泰羅家慘案發生的四年後,威奇托的電視台KAKE,接到了另一封驚人的信件。

這封信的寄信人,不僅再次聲稱自己就是奪取奧泰羅一家四口性命的兇手,被害人名單還增加了三人:凱薩琳‧布萊特(Kathryn Bright)、雪莉‧維安(Shirley Vian)、和南西‧福克斯(Nancy Fox)。

這一系列的威奇托命案,原來都是同一人犯下的,兇手竟然是一位連環殺手!在這個年代裡,所謂「連續謀殺」以及「連環殺手」,都還是相當嶄新的概念。儘管美國早就有大量符合連環殺手定義的謀殺犯出沒,但FBI等調查機關針對這類刑案所發展的研究與調查技術,都還不過是剛剛起步而已。

1974年4月4日,當警方還在苦惱要如何抓住謀殺奧泰羅家的「搶匪」跟「特務」時,一個名叫凱薩琳‧布萊特的21歲女性,和她的兄弟在自家外面遭到攻擊,凱薩琳身軀跟背部中11刀身亡,兄弟則遭槍傷。當時警方並不知道他們要找尋的兇手,與犯下奧泰羅家命案的是同一人。

1977年3月與12月,24歲的雪莉‧維安與25歲的南西‧福克斯分別在自家遭到綑綁跟勒斃,兇手甚至還為南西叫了救護車,他的聲音被錄了下來。但即使留下這些線索,威奇托警方仍然無法找到兇手,更遑論把這一系列命案整合起來,得出「有個連環殺手在威奇托活動」的結論。

或許是成功犯下多起命案的狂喜,或許是想要嘲弄無能警方的狂妄,或許是瘋狂渴求媒體關注的寂寞,這四齣威奇托慘劇的幕後黑手,終於按耐不住,而要再次寫信向世人宣告:我就是殺了這些人的兇手!快看我!看啊!小城威奇托終於有個連環殺手了!

這位瘋狂殺手在信中盡展他的狂妄自戀。嗯,他在信中問道:你們該稱呼我甚麼名字好呢?……決定了!他自問自答道。就讓他最愛做的事:綑綁、折磨、殺害(Bondage, Torture, Kill)成為他的標誌吧!從今以後,他就是BTK殺手

請記住這個名字,BTK說道:因為他的殺人之旅,還要繼續下去!

 

無法逮到的狂妄惡魔

狂妄但狡猾的BTK,又這樣潛伏進未知的黑暗之中,沒有留給警方一絲希望。他在1979年曾經試圖謀殺一位63歲的女士安娜‧威廉斯(Anna Williams),不過因為安娜太晚回家,BTK失去耐性便放棄作案,之後寄了一封信給她,告訴她曾經與死神多麼靠近。

1985年4月27日,53歲的瑪琳‧海姬(Marine Hedge)在家裡失蹤,她慘遭勒斃的遺體則在數天後被發現。1986年,28歲的維琪‧維格爾(Vicki Wegerle)在家中身亡,手法與BTK一模一樣。

犧牲者又增加了兩人,警方依然無法找到BTK的下落,只能一步步地建檔BTK留下的DNA、聲音檔等證物,並用FBI新發展的心理側寫技術,開始建構BTK的犯罪人格,寄望有一天能夠繩之以法。

BTK看來絲毫不慌張。1988年,他又寫了一封信給警方。嘿!信中說:最近發生的費格家三人命案(the Fager Murders),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喔!你們可別抓錯人了!

BTK不但不願居功不是自己犯下的案件,他還稱讚了「同業」一番:那位兇手幹得不錯呢。

究竟要怎麼抓到BTK,要怎麼制止這個喪心病狂的瘋子繼續殺人?這恐怕是FBI跟威奇托警方在1970到1990年代最苦惱的事了。BTK到底是何方神聖,能夠犯下如此殘暴的命案,寫下狂妄的殺手宣言;又能夠貌似平凡地躲在威奇托市民之中,一再地閃過警方的追緝?到底是誰,究竟是誰?

一切破案的希望,在1991年的多洛蕾絲‧戴維斯(Dolores Davis)命案之後,就此斷絕。BTK再次殺害一位無辜女子,滿足他那惡魔般的性幻想後,再次成功甩掉警方追查,沒入黑夜之中。這一次,他沒有再寫信宣告犯行,或許對他來說,他這一系列恐怖行徑所累積的名聲已經足夠了吧。

BTK的行蹤就此消失,1991年之後,再也沒有新的BTK命案。雖然威奇托警方仍然努力不懈地追查,但BTK就好像隱形了一般,完全不再出沒。當年命案留下的線索證物,在茫茫人海之中,也不知道要從誰追查起。

這一系列命案,就此成為懸案,在檔案室中累積灰塵,逐漸無人聞問。

確定被BTK殺害的10位被害人

 

化解不了的傷痕,孳生更多黑暗

但這並不表示BTK帶來的苦痛,能夠就此畫上休止符。奧泰羅家的長子查理,如今從痛苦的青少年,長成了生活充滿問題的大人。他從離婚律師那邊,第一次得知所謂的「BTK殺手」。

「BTK就是殺害你家人的人,他這些年來還殺了好幾個人……」

這不可能。失去至親的痛苦、憤怒、悲傷又再次席捲了他,查理仍然深信,強壯的父親、練過柔道的母親與弟妹,是不可能輸給一個變態男子的。他的家人,原來是被連環殺手殺害的嗎?他不知道該如何接受這個資訊,更重要的是,他心中的復仇之火,依然無處宣洩。

不知如何處理自己憤怒的查理‧奧泰羅,在2001年因為意圖謀殺妻子而被判有罪,必須入獄服刑。據他妻子的控訴說,他拿衣架想要勒死她。

奪走10條性命的惡魔行徑,還要孳生更多暴力、更多黑暗。這一切的黑暗,究竟有沒有重見光明的一天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