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妤律師/好書分享:《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Lintinskywalker/調查員 檔案調閱302次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一本近期讀到非常喜歡的書,這是非虛構、報導文學類型的作品,作者胡慕情本身是深耕於社會環境、人權等議題的記者。本書是主要在講述台灣女性死刑犯—林于如,當年轟動全台,新聞報導中的「驚世媳婦」、「狠婦」,為了保險金狠心殺夫害婆的惡毒女人,有關她的故事。

實地探訪

作者深入探訪了現在在台中女監服刑的林于如,實際到林于如的家鄉,並四處走訪、探詢知道這起案件並願意出面說明的人,例如:當時擔任林于如辯護人的法扶律師、醫院的護理師、保險業務員、林于如的姊姊以及事發地的鄰居等,因這起案件迄今也已過十幾年,亦增加了訪問的難度。作者透過過去的媒體報導、實際與多方相關人士的採訪,以及與林于如接見會面長期間書信往來、口頭對話,試圖拼湊出「林于如」這個人的樣貌,她究竟是誰?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嘗試去拆解並挖掘出這場悲劇的源起及其後牽涉的複雜社會結構因素。

採訪困難

除了剛講到的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受訪以及年代久遠的困難之外,書內亦提及了,記者在採訪時如何拿捏與受訪者間的距離之為難。作者在與林于如接見時,其多次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為了獲得「真相」該答應嗎?如何拿捏挖掘真相、取得信任的同時不過份涉入,保持安全距離以及界線的劃清的困難,作者在一次次的心理攻防、不斷重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拉清界線後一次次信任的破壞與建立之下,終於完成這本書。

調查及審判過程瑕疵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起案件,住在南投埔里的林于如因為欠下賭債,先幫婆婆以及先生投保後,在對其等痛下殺手,以領取高額保費,就是經典的詐領保險金的案例。我在閱讀本書之前曾經在新聞上看過對這起案件的報導,但印象並不深,也因此本書引起我的好奇,林于如真的如同報導中所講的這樣嗎?能這麼簡單就被簡化成為了錢殺害親人的冷血殺人犯?

若僅從媒體片面的觀點去解讀林于如,她就像品行差、愛賭博、害慘了曾為羽球國手貌似前途光明的丈夫一家的狠毒女子。但是,本書讓我們了解其實當初的調查以及審判過程都是有瑕疵的,據林于如的保險業務員所說,她婆婆的保單保險受益人是她丈夫劉宇航並非林于如,並且劉宇航一家人對於投保保險一事是全然知情且同意的,與新聞內所描述的保單受益人都是林于如、林于如私自偷偷替他們投保的情形顯然不符。

再者,林于如經鑑定患有中度智能障礙以及重度憂鬱症,然而此點在判決時卻未經列入量刑的考量依據,並且有關林于如表示殺死婆婆的毒藥是丈夫劉宇航提供的說法以及通過測謊的證據,法院亦未加以採納、考量,種種跡象都顯示整個審判過程是有瑕疵的。

誰是林于如?

書中有一大段落是林于如於獄中寫給作者的自傳(註:為了閱讀通順有經過作者等人重新編排),內容提及了她從小到大的生長過程,她生命中所遭受的暴力:童年時父母的缺席、爺爺的賭癮,婚姻當中所承受的無盡的壓力:丈夫劉宇航僅會賭博、玩樂欠下債務,家中豆腐店的生意是林于如努力撐起,丈夫卻不思努力,林于如長年承受丈夫給予的精神壓力,多重壓力下讓她罹患憂鬱症,經常處於崩潰邊緣,於獄中亦多次試圖自殺,描述了為什麼她的人生會一路跌落到現在這個樣子。

當然因為這是以林于如本人為第一視角描寫的自傳,其中或有矛盾不合理之處,但仍能讓身為讀者的我稍微窺探出與媒體所描述的全然不同的林于如的樣貌,以及她「為什麼」這麼做。

社會結構因素

家庭暴力、憂鬱症、賭癮,這些在林于如身上發生的其實在台灣社會中非常普遍。

書中有一段:「迄今為止,臺灣因謀殺而遭判死定讞的女性僅有四人。林于如是目前唯一未被執行死刑的女囚,在她的案件定讞之前,最後一位女性死刑犯已是二十世紀的消息。」,為什麼女性殺人犯就會被稱為驚世媳婦而男性就不會是驚世丈夫?作者也試圖從性別的觀點切入本案,據研究指出,女性殺人犯在成為加害者之前,多數為家暴、性侵的受害者,傳統家庭結構仍為女性受虐普遍的主要原因之一。

賭博,在台灣社會是很普遍的消遣活動,而賭博亦並非一直都是以負面形象現身,例如過去政府扶植的愛國彩券,至今的大家樂、威力彩、大樂透等公益彩券即可見一班,「賭」已深植台灣民間。政府雖曾於政府試圖在八零年代間以停止販售合法彩券的方式來阻止非法的「大家樂」簽賭行為,但民眾很快就轉向簽賭香港的「六合彩」彩票。然而幾十年過去,大樂透、運彩接連發行,六合彩依然沒有退燒,延續到了今天。不過台灣對於成癮者經常仍是抱持著「自找的」的看法,忽略了背後多重複雜的致病因子。

而台灣患有憂鬱症的人數亦是逐年增高,但是台灣對於心理健康、諮商等資源補助卻仍然較為缺乏。去年衛福部提供青年族群3次的免費心理諮商,今年衛福部擴大年齡至45歲「15-45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15至45歲的年輕人,於今年(113)8月1日起至明年(114)12月31日止可以免費接受心理諮商3次,可見社會對於民眾的心理健康日趨重視。

結語

因此,人為何犯罪,很多時候都是與整個社會環境有關,並無法以單一的原因去解釋,每個人都可能是這本故事的主角,我們可能只是比較幸運一點,有更多的選擇機會、過程中有更多人拉住我們,就像本書作者希望帶給讀者的「在所有觀點的並陳與對話當中,或許我們能嘗試從悲劇的事實邊緣,提煉出可被理解的社會脈絡。」、「企圖將輿論眼光視為『惡魔』者還原成人」,希望我們能試著去理解背後的成因而不是僅僅以殺人犯這個標籤去定義她/他全部的人生。

有興趣的大家快去買來看吧!
—來自林彥妤律師發佈於林彥妤律師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6cab744fd8978000166d3a1